政务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网政务频道   ->   党政要闻   ->   新闻发布 -->正文
三垟湿地公园呼唤自然生态野趣
2014年04月15日 08:56:21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

  三垟湿地目前大部分用地是农耕区,以瓯柑种植为主,农业面源污染较大。今后将按照规划统筹进行生态修复和保护,更好地保护三垟湿地资源。 (资料照片)

  位居温州大都市规划中心的三垟湿地,是我市今年着力推进的中心城区“3+1”亮点区块之一。

  眼下正逢春意盎然,处处生机无限,美丽的湿地是否也在迎来新的变化?记者昨前两日走进三垟湿地,了解到指导湿地全方位建设的专项控规中间成果,已经通过了专家审查;同时,今年湿地内将实施治水工作示范等六大工程30个项目,完成投资18亿元。朝着国家湿地公园的目标,一轮攻坚热潮已经掀起。

  湿地公园啥模样突出自然生态野趣

  对于湿地未来如何开发建设,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温州生态园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金叶斌介绍,由于三垟湿地是农业耕作河网地带,而非纯生态湿地,因此一种观点认为作为城市公园,应该进行大量公园化改造;而另一种观点则坚持要完全保留原生态。

  对此,最新出炉的《温州生态园三垟湿地公园控规调整设计》提出,将三垟湿地公园建设成为“现代人亲近自然、放松心灵的天然场所”,突出自然、生态、野趣。

  从空间布局上,湿地公园内将采取“一环、一带、两片、十区”模式。

  “一环”以湿地公园内部主环路为依托,串联各功能区,形成外围缓冲隔离带。“一带”为交通枢纽带、也是接待服务带,以南仙堤为依托,向湿地两侧辐射,作为园区东西向主要交通,串联园区内主要的交通换乘和服务接待区内的各个组团。“两片”为北动南静,动为活力休闲片,结合一期公园,重点开展湿地风景游览、文化展示、科普示范等;静为生态示范片,结合国家湿地公园的最终目标,重点强调生态保护、科普教育等。

  十区则包括水上活动区、乡土文化区、湿地示范区、接待服务区等。

  湿地内现有9个旧村今年计划搬迁3个

  有了蓝图,按照市委市政府“一年大攻坚,二年出形象,三年展新貌,四年大开园”的建设要求,2014年,三垟湿地内的攻坚之战正在展开。

  金叶斌说,三垟湿地目前大部分用地是农耕区,以瓯柑种植为主,农业面源污染较大,湿地内还有9个旧村1.5万人,小企业小作坊590多家。经调查测算,三垟湿地现有的生态价值仅为原生态价值的16.4%。为此,必须加快人工正向干预的进程。

  这种正向干预突出湿地生态与休闲的功能和特色,全面实施治水工作示范、优化基础设施、生态文化景观、现代农业观光、旅游配套建设和旧村搬迁安置等六大工程30个项目。

  以“治水”为突破口,今年湿地将打造一期游线面积约50公顷的示范片区,以及沿瓯海大道南侧约3.8公里的示范河道,进行污水垃圾治理、产业优化提升、农业面源防治、河道综合治理、两岸生态建设、水乡文化提升。

  对于群众关注的河道治理,今年将实施生态修复,全面完成25段湿地河道入口的生态拦污工程。

  与此同时,旧村拆迁也将是攻坚内容。按照计划,3年内将湿地内9个旧村全部搬迁,而今年将集中精力做好三垟湿地内的张严冯村、樟岙村、池底村3个村以及湿地外的吕家岸村的旧村搬迁工作。

  破解土地瓶颈争取集体农用地转国有

  三垟湿地建设,土地瓶颈日益突出。“目前可利用开发建设的土地已基本征用完毕,湿地90.4%的土地都为限制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这将严重制约湿地的统一规划、统一保护和统一管理。”金叶斌说。

  翻开三垟湿地的土地账,湿地内的陆地面积约11830亩,已征收土地2250亩,主要用于公园、道路和出入口等湿地保护配套建设;现有村庄集体建设用地2250亩,集体农用地7330亩(其中基本农田2300亩,其他农用地5030亩)。

  金叶斌说,三垟湿地保护建设主要是以生态修复和景观重建的绿化工程为主,为此希望采取土地只征不转政策,对三垟湿地范围内除基本农田外的集体农用地一次性征收,作为一个批次上报国务院审批,用于湿地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

  如果征转方案获批,将有利于湿地内的生态修复。据悉,目前湿地多为瓯柑种植,农作物品种单一,湿地河岸冲塌严重,村民传统种植造成较大的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一次性征收后,将按照规划统筹进行生态修复和保护,更好地保护三垟湿地资源。

  我市将力争用四年时间,将三垟湿地打造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美丽浙南水乡的样板和靓丽山水智城的“绿肺”。

  ●为求生态,总体划分为外围缓冲隔离区(含入口管理服务区和旅游接待区)、保育区繁育区、游览观赏区、发展控制区,并增加隔离区、保育区、繁育区面积,迁出湿地内所有村庄人口,合理利用村落建筑现状,适度开发。

  ●为求野趣,将在景观塑造上凸显“橘浦芳洲、白鹭野鸭、菱角莲藕、河网人家”的特色,通过植物群落的配植、乡土建筑的营造、地形地貌的保护重构,优化丰富湿地景观。

  ●为求自然,湿地内建筑将以温州本地特色民居为主,设计慢行道和水上旅游航道,并在交通上完善湿地内外、不同交通方式的组织转换。

  章映/文 苏巧将/摄 

编辑: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