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宣读道德倡言。苏巧将摄
道德的力量,激励向善。榜样的引领,催人向上。
昨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走进温州,身边的好人和道德模范们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心路历程,以最朴素的言行,传递着善的力量。
本报记者夏晶莹
故事,分享心灵的善念
红日亭成员之一孙兰香与观众分享了一件小事:一位60多岁的老伯来捐钱,名字叫“牛仔”,大家伙都觉得有点好笑。老伯解释,他是替前晚刚出生的孙子来捐款的。孙子还没取名,他就定了“牛仔”,“希望孙子像牛一样健壮。”
“红日亭的善款很多都来自普通老百姓,他们的无私也给我们每天的起早贪黑、风雨无阻增添了信心。”孙兰香说。
“爱心温州·善行天下·明眸工程”的团队同样以抱团的方式,给全国各地5000多人带去了光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执行院长王勤美讲述了一个故事:湖北恩施一个土家族小男孩,因为看不见,听到飞机的声音却无法想象飞机的样子,一直很遗憾,“手术后,他看到了缤纷的世界,也记住了是温州给他带来了光明。”
话语,折射内心的信念
环卫工人张红军穿着工作服走上舞台。去年,他捡到30万元后完璧归赵,并婉拒失主的两万元酬谢金。“有两个小孩要读书,夫妻俩一个月工资加起来只有4500元,为什么不收这2万元?”主持人发问。张红军不假思索地回答:“不是自己赚的钱,一分都不能要。”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同样,谢岩斌在时隔17年后千方百计寻找债主,主动偿还欠款,也来自于对道德的坚守。谢岩斌说,怕借条年久退色、被老鼠啃噬,他就给它们套了两个塑料袋;即便在拮据得连女儿想吃肉包子都没钱买的时候,也坚持要还债……“在很艰苦的日子里我都没有放弃过,这张借据就像我的信念,一直提醒着我:不能亏欠了别人。”
壮举,凸显人心的闪光
火海救人的周震寰从老家江西来到温州参加交流活动,回忆起2年前的义举,他说:“生死关头,谁都会想着救人的,更何况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还没想好要不要回来找工作呢,就是做了件小事,怕回来给温州政府、给温州人民添麻烦呢。”其实,周震寰一直坚持做自己眼里的“小事”:汶川地震后向工友借钱去捐款;今年身体略有好转就跑去献血……
在参与交流的温州晚报副总编辑王向愈看来,“偶然的善举其实是长期以来内心善念、信念积累的必然结果。”跳水救人的最美警察群体代表钟文力作为一名边防警官,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入村入户为民办实事,至今已走访群众2000多户,为社区居民办理各类证件260余份,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邻里纠纷等500多件。
信念,传递质朴的能量
80后女孩张青青坐着轮椅来到交流现场。这个身残志坚的女孩子,在父母亲接连去世的打击下,毅然扛起家里巨额的债务,并照顾弟弟妹妹健康成长,“什么样的态度就决定了你会过什么样的日子,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很困难很困难的时候,我都鼓励自己不能放弃,然后逼着自己坚强。”这就是张青青的人生观。
温州晚报记者郑雪君也与现场观众分享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正是基于“奉献”二字,多年来,她深入民间,热情地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
文成县公路养护工胡建立守着公路已经34年,他总是主动选择到偏远的公路、困难的地方去工作,不善言词、勤于工作的他面对着观众,认真地说:“老实人只会吃小亏不会吃大亏。”
编辑: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