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侨二代董晨玮,15岁便师从意大利国家烹饪队总教练,在国际美食大赛中屡获大奖。28岁,他选择回国创业,在上海创立了个人品牌的首家餐厅,打造国内首家“板前”式意大利餐,并将地道的温州风味巧妙融入世界料理。
近日,作为2025年FHC中国国际烹饪艺术比赛的秘书长,他回到温州进行厨艺路演,也分享了自己独特的美食故事。
董晨玮烹制大黄鱼,采用中西融合的“炭烤”法
01为学厨艺,少年勇闯“米其林”
董晨玮的少年时光,穿梭于温州与意大利之间,使他对两种文化都产生了深厚的归属感,也塑造了他对中意美食独特的味觉理解。
“我在温州读书到初中,12周岁才去了意大利定居。”董晨玮的童年大多由温州的叔叔照料。和许多温州侨二代一样,家人希望他在国内打好文化基础,不忘传统根脉,永葆一颗“中国心”。
15岁那年,一颗厨师的种子悄然萌芽。在一次职业体验课上,他因精准分割牛肉得到老师盛赞;后来,又在学校大课上见到了意大利国家烹饪队总教练Gianluca。虽未直接交流,但这些经历点燃了他对烹饪的热情。
他开始勤工俭学,去当地餐厅实习。“我想去最好的餐厅品鉴,但当时吃不起整套菜单,就鼓起勇气和经理商量:能不能分期付款尝菜?”于是,当地一家知名米其林餐厅里,出现了一位每次只点一道菜的中国少年,成为一时趣谈。
巧合的是,Gianluca与这家餐厅渊源颇深。得知此事后,他主动找到这个大胆的少年。董晨玮表达了自己渴望进入更高水平厨房实习的愿望,Gianluca欣然应允,将他调入这家米其林餐厅实习。
在Gianluca的指导下,董晨玮不仅精进了传统意餐技艺,更领悟到为厨之道。他随导师频繁参与国际赛事,屡获大奖,烹饪理念与视野也随之拓宽。如今,他已经成为国际烹饪赛事的评审,拥有世界厨师联合会裁判资格,还是首位担任意大利Vento大区赛事评审的华人。
今年11月,第26届FHC中国国际烹饪艺术大赛将在上海举行。9月16日,作为赛事秘书长的董晨玮回到温州举办公益路演,与家乡厨界同仁分享国际烹饪的前沿动态。
02归国创业,打造意餐“板前”新风潮
“当厨房的灯亮起,房子才成为家。”在上海静安区一栋三层小洋楼里,主厨董晨玮用这句独特的开场白,为每位食客营造满满的仪式感。这家隐于繁华闹市巷弄里的餐厅,如今已成为沪上热门的意大利美食据点,吸引着众多美食博主、厨师和食评家前来品鉴交流。
2025年,董晨玮创办了“Cucina di Dario”餐厅,Dario是他的意大利名字,店名意为“Dario的厨房”。他带领一支年轻团队,以仅有10个座位的“板前”形式,凭借精准的烹饪与充满热情的美食互动,悄然演绎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意大利风味。
餐厅最大特色在于打破了意餐后厨制作的惯例,顾客可与厨师面对面,直观每道菜的诞生过程。“我们没有固定菜单,厨师依据当季新鲜的食材即兴创作,我们称为‘手指餐’。”董晨玮解释道。这种形式将“定制”转化为“客制”化,既激发厨师的创意,也常为客人带来惊喜。
03以当季鲜食材创作创意菜
“我尊重传统,传统菜能流传至今,自有其生命力。”他坚持餐厅的根基是正统意餐,因其承载着饮食习惯与文化的精髓。同时,他大胆创新,尤其在技法上融入中餐元素,使菜品更贴合当代当地口味。
所以,当他面对一条海钓大黄鱼时,他会采用中西融合的“炭烤”法:黄鱼必须去骨,这是西餐的原则;保留鱼头、鱼身、鱼尾一体,又是中餐的传统食俗;再裹上一层腌熏五花肉,鱼肚内塞满鱼、虾茸,家烧的技法;最后淋上溶入温州米醴琼的“米酒汁”……魔术般的烹饪技法,常常令食客说他对烹饪技法几乎狂热。董晨玮却笑称为:源于对食材本身的“热爱”。
在他的餐厅,总藏着家乡温州的“彩蛋”:用小黄鱼和海胆制“酱油”,将意大利酱汁与温州家烧结合,以温州“葱油”配制塔塔酱,用温州盘菜制作泥酱佐牛排……“温州有令我骄傲的食材与风味,如黄鱼、梭子蟹、盘菜,以及酱油醋、米醴琼和葱油味。它们都能自然融入我的创意菜中。”他坦言,作为一名厨师,骨子里总觉得故乡的味道无可替代。
“温州人敢闯天下,我愿在年轻时闯出自己的一片天。”董晨玮心中的目标,是做最好的“中国意大利菜”。他期待着有一天,能将国际前沿的烹饪技艺和自己热爱的餐厅,一同带回家乡温州。
来源:温度新闻
原标题:15岁师从名厨,28岁回国创业,这位侨二代将温州风味融入世界料理
监制:张佳玮 | 责任编辑:张朋杰 | 编辑:姜珂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