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出生在南戏的诞生地温州,与词学大师夏承焘是小学同学,从小看温州戏文长大,也许是这个原因,才成为近代继王国维之后最早研究南戏并取得卓越成就的学者。又因为南戏《荆钗记》的故事发生于温州,戏中的男主角王十朋即据南宋温州籍状元王十朋的原型改编而成。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梅溪村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考中状元,官至龙图阁学士。王十朋是温州读书人学习与追逐的榜样,郑振铎自然受其影响。他对《荆钗记》情有独钟,其南戏研究即从《荆钗记》入手,早在1925年发表于《小说月报》上的《文学大纲》一文,就重点论述南戏《荆钗记》及《琵琶记》。继而又于1932年出版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逐一论列宋元戏文《赵贞女》《王魁》《乐昌分镜》《陈巡检梅岭失妻》《张协状元》《错立身》《小孙屠》等,还提示了29种戏文残曲情况,这是对宋元戏文所作的最早叙录工作,直接启发了后来的戏曲史家赵景深、钱南扬、陆侃如、冯沅君等人的戏文辑佚工作。有关《荆钗记》,他详尽地介绍剧情,高度评价王十朋与钱玉莲的生死相爱,指出王十朋是一个“很贞坚的好人”;全盘否定《瓯江佚志》所谓《荆钗记》系史浩门客所作,用以诬蔑王十朋及孙汝权的说法;称赞本剧文辞雅俗共赏,尤以第35出【沽美酒】“纸钱飘,蝴蝶飞”云云,为“全剧最感人的一段”,所论均十分精到。而最精彩的评论还是他时任中央文化部副部长时,于1956年11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昆剧座谈会上讲话中的两段有关《荆钗记》的评论。其中一段说:
“有些地方戏如北方的评剧,都是女子作主要演员,所演的又大多数是悲剧,像《秦香莲》等,就是专门演男人环的戏剧。所以我这次主张演《荆钗记》,这个戏就不是单讲女子守贞节,王十朋听见妻子死了也坚决不再娶,这就是双方都互守贞节,是个很好的戏。”
这是郑振铎为了扭转当时某些剧种“专门演男人坏”的不合理倾向而特地提出来的主张。郑先生对温州南戏的历史了如指掌,原来这“专门演男人坏”的现象源自宋代“痴心女子负心郞”的所谓“负心戏”。应该说,当时演这种负心戏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因为宋代是理学盛行的时代,提倡“三从四德”,实行科举制度,知识分子有了发迹的机会,他们一旦中举即抛弃发妻,赘入豪门,出现“但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的现象,揭露和批判这种缺德的行为,成为当时下层社会强烈的共同呼声。于是如《王魁》《赵贞女》《张协状元》《陈叔文》《崔君瑞》《张琼莲》等负心戏层出不穷,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一时间成了南戏创作的主流。然而到了元代,科举制度曾一度中止,知识分子处在“八倡九儒十丐”的“臭老九”地位,比娼妓还不如,仅先于乞丐一步。恢复科举制度后,由于种族歧视,对汉族知识分子实行很不合理的政策,他们中举了也只能作些小官,还动辄受到上司的摆布。从此,负心戏明显減少,并出现为负心戏翻案的剧作,如《王魁不负心》《桂英诬王魁》等。《荆钗记》更塑造了一对忠于爱情的男女形象,从正面表达了百姓的道德理想和愿望,拓宽了南戏创作的路子。在艺术技巧上,由于巧妙地运用横向关照和纵向起伏相结合的方法,使王、钱的婚姻频遭挫折而又路转峰回,险情叠起而又化险为夷,悬念迭生,环环扣紧,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此剧为温州昆班和新昌调腔的传统剧目,《写书》《逼嫁》《见娘》《投江》诸出,常见于舞台。此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负心戏越来越少,只是由于负心戏的影响十分深远,如《秦香莲》即一直在民间盛演不衰。郑振铎绝没有贬低《秦香莲》的思想性,更没有反对演出此剧,而是主张除此之外,同时也要演“男人好”的戏,这样才实事求是,符合历史真实。
郑振铎在这次座谈会上讲话的的另一段说:
“现在有个倾向,就是人家演什么我们也演什么,《十五贯》红了之后,北京有“七”《十五贯》;王十朋演红了,大家都是王十朋。实际上中国戏绝不止这几个好的,要尽力地发掘出来。”
这是针对演艺界的“跟风”倾向而提出如何发掘并演出优秀传统剧目的问题,意在说明戏曲有如百花园,“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这股“跟风”始于昆剧《十五贯》,盛于《荆钗记》。1956年4月,浙江昆苏剧团据清朱素臣《双熊梦》改编的《十五贯》进京演出成功,一炮打响,被《人民日报》誉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文化部还发出“关于推荐《十五贯》在全国各剧种进行上演的通知”,于是在全国掀起演出《十五贯》热,无论南昆、北昆、专业、业余,均争先演出《十五贯》,来北京演出《十五贯》就有七个团之多。这虽然是一件好事,但美中不足是成了“一枝独放”,不见“满园春色”。
继《十五贯》之后,永嘉昆剧团演出的《荆钗记》,也在全国引起轰动,再度掀起昆剧热。《荆钗记》是永昆的骨子老戏,深受观众青睐,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永嘉昆剧团经常演出该剧,形式包括压缩本和折子戏,老艺人杨银友主演的《见娘》令人叫绝,在全国赛事中获得一等奖。本剧除昆剧外,高腔系统的地方戏中也有《荆钗记》演出,川剧、湘剧、滇剧以及莆仙戏、梨园戏中均有此剧目,果然出现了如郑振铎所说“王十朋演红了,大家都是王十朋”的局面。他大声疾呼:“中国戏绝不止这几个好的,要尽力地发掘出来。”于是在他的文化部副部长任内,开展了一场全国性的挖掘传统剧目工作。
当时,温州走在全国的前列,据叶大兵《温州乱弹剧目发掘工作的经验》(载《戏剧报》1957年第3期)统计,1956年4月至7月间,多声腔的温州乱弹剧目发掘、记录的剧本,共计358本,加上兄弟剧种记录的50本、温州道情改编的幕表戏7本、年久失传仅可记录剧情梗概的19本,合计434本。温州文化局因这项发掘工作成绩突出,曾受到文化部的表影。重振南戏故里,郑先生功不可没!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瓯越艺文谭 郑振铎的南戏情结
监制:张佳玮 | 责任编辑:张朋杰 | 编辑:姜珂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