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网政务频道   ->   民主党派 -->正文
迹留梅潭绿,帘卷海棠红 | 朱自清家族与温州马家的交往
2021年01月25日 17:35:03来源:温州新闻网

  以“书画传家三百年”著称的百里坊马氏家族,是温州文化家族世代传承的典型。自明末清初以来,马氏家族十几代人不懈砥砺,文风昌盛,业绩煌煌,蜚声国内外。马氏家族与民进也颇有渊源,家族中,诗人、作家马骅是温州民进的创始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书法家马亦钊是温州民进会员。

  迹留梅潭绿,帘卷海棠红

    朱自清家族与温州马家的交往

  以“书画传家三百年”著称的温州百里坊马氏家族,是温州文化家族世代传承的典型。马炅中、马昱中、马元熙、马祝眉、马孟容、马公愚、马辅、马亦钊、马天戈等皆以书画篆刻著称。其中尤以马孟容、马公愚昆仲最为拔萃,是现代著名的书画家。

  1923年2月—1924年1月,朱自清由北大同学周予同介绍,到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温州中学前身)任教,和马亦钊先生的祖父马孟容、叔祖马公愚成为同事,他们之间的交往成为艺坛佳话。当年朱自清的租住处在四营堂巷,和马宅不过几百米的距离,下课回家时必路经马家,常会进去坐坐,与马氏昆仲及他们的堂兄弟姐妹都相处很好,而且还关心他们的婚事。在温一年间,朱自清创作完成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温州的踪迹》四篇散文成为现代文学名篇,其中《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写的是马孟容赠送给他的一幅国画,《绿》则是在马公愚的陪同下游玩瑞安仙岩梅雨潭后写的。这些名篇都曾被各级学校语文教科书收录,具有深远的影响。

  1924年3月,朱自清只身前往宁波省立四中和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家眷仍留居温州。9月,直系军官彭德铨由福建北犯温州,马孟容、马公愚带家人及朱自清的家属一起到枫林堂姐马志莲家避乱。时局稍平,马公愚派人送朱自清的家属回温州,并借十元大洋给他们以备急用。10月2日,朱自清致函马公愚,感谢救难之恩。1925年5月21日朱自清寄信马公愚,应邀为马公愚的《石鼓图》题写了一首格律诗:“文采风流照四筵,每思玄度意悠然。也应有恨天难补,却与名山结善缘。”1932年7月间,朱自清从英国留学归来,在上海与马孟容久别重逢,朱自清正要续娶陈竹隐,请马孟容作一幅画为新房添彩,马孟容欣然允诺。当年8月,马孟容去世,此后朱马两家逐渐中断了交往。

  马亦钊(右)与朱小涛在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留影。马亦钊供图

  2005年3月20日,朱自清先生的孙子朱小涛从报纸上看到温州重建朱自清旧居的消息,赶到温州寻访马氏后人,结识了马孟容的孙子马亦钊先生,两人成为莫逆之交,两个家族再续前缘,喜添新谊。

  2006年11月25日,朱自清先生诞辰108周年,他当年在温州租住的原四营堂巷34号王宅,经整体搬迁重建,建成为朱自清旧居纪念馆,大量展板、文献和珍贵的史料展示了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在温州的足迹和他的著作。著名作家、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王蒙,朱自清之子朱闰生(《荷塘月色》中的闰儿)夫妇及孙子朱小涛等亲属,温州市领导钱成良、王成云等出席开馆仪式。王蒙为旧居题匾,温州大学张索先生撰联:“迹留梅潭绿,帘卷海棠红。”马胜凯作朱自清先生大幅肖像。

  2010年夏,马亦钊书写了三卷《月朦胧鸟朦胧》,分赠朱小涛和当年房东后人王长春,朱闰生前辈不顾年迈体衰欣然命笔,分别为三卷作跋。陈胜武的家乡是仙岩,他师从马亦钊先生,多年来协助整理马家文史资料,编辑出版了系列书籍,与此事深有渊源,他应邀在马亦钊先生自藏卷后题跋,并为王长春先生藏卷后抄录其自题跋文。

  此后,朱小涛多次应温州市、瓯海区等单位邀请,来温参加“绿文化节”等活动,与马家后人及温州文化界人士交往密切。2017年3月底,应温州有关部门邀请,朱小涛伉俪到温州仙岩参加文化创意论坛,并前往永嘉枫林等地,寻访当年朱自清家属避难居所,受到温州有关部门、马氏家族后人和各界人士的热情接待。

编辑:姜珂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