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执行难,温州有了新的突破口。日前,在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的温州法院依托审计执行打击逃废债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2018年12月28日,浙江高院决定在温州法院全面开展“执行审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温州作为全省唯一试点地区,试点一年多以来,从会计账册、资金银行转账等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市场主体财产状况的普遍性法定记载入手,积极探索运用执行审计机制,取得良好的效果。
截至目前,全市法院共对62个案件启动执行审计程序,其中形成审计报告11件;成功执结29件,促使被执行人自动履行或执行和解金额达1亿元;因涉嫌刑事犯罪移送公安机关侦查3件;发现非法转移资金13.5亿元,发现可供执行财产2000万余元。
助力反规避执行
在执行中,被执行企业往往会伪造合同隐瞒真实交易或者制造虚假交易,存在向关联公司转移财产,隐瞒存在应收账款、债权的可能。通过执行审计,对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拒绝报告、虚假报告财产情况,隐匿、转移财产等逃避债务情形进行审计查明并依法打击,这为反规避执行工作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和法律依据。
在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执行案件中,被执行企业系国内大型电解铜生产企业,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经财产查询却未发现可供执行的财产,温州中院积极引导当事人申请委托审计机构对其进行审计。经审计,发现被执行人存在以表面上的委托加工合同掩盖实际上的货物销售合同以逃避执行,有正常销售收入但拒不履行生效判决,存在转移资金或通过关联方交易转移资金的事实和隐瞒债权等问题,审计报告显示转移资金合计高达12.8亿元。基于审计结果,法院对被执行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财务主管等人依法采取了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等措施,并对被执行企业车间生产的产品及生产原材料等货物进行扣押,有效打破案件执行僵局。
查明财产更专业
被执行人为逃避执行,虚构债权债务关系并通过会计手段使得公司资产负债表呈现负资产状态,申请执行人难以提供明确的财产线索,执行人员也不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进行识别。温州法院运用执行审计手段,通过专业会计事务所审计工作人员,为执行人员深度挖掘被执行人隐匿的应收债权提供了专业支持,有助于发现被执行人隐蔽财产或财产线索,强化可供执行财产执行力度,助力破解执行难题,有效保护了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
苍南法院办理的谢某与某道桥建设劳务有限公司合同纠纷一案中,通过法院搜查到的被执行人部分财务资料,执行审计中查明被执行人实物资产应包含两台挖掘机及两台工程车。迫于审计及拒执移送的巨大威慑力,被执行人经第三方与申请执行人执行和解并履行完毕,申请执行人领取了266万元执行和解款,案件顺利执结。
综合运用效果显著
通过综合配套的执行措施,对不诚信和不积极履行生效判决的被执行人和相关责任人形成强大的执行威慑和制裁效果。据统计,通过法律后果的充分释明和执行措施的综合运用,温州法院试点中启动执行审计的案件,有近一半的被执行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其股东,惧于法律风险和责任的承担,在法院移送审计机构审计或审计报告出具之前,积极主动解决债务,取得了良好的执行效果和社会效果。
发布会还透露,下步工作中,温州法院将扎实推进“执行审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通过明确执行审计对象,规范审计办案程序,严格审计审查内容,强化审计报告运用,严厉打击被执行人逃废债行为,不断探索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执行审计经验,推动执行审计工作规范化和常态化。法院以期依托审计执行,进一步提升法院执行公信力、增强执行措施威慑力、强化执破融合转化力,促进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实现。(记者李尖通讯员温萱)
编辑:姜珂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