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罗山区域,千百年来温州地理版图的城市绿芯。
在温州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宏大蓝图中,围绕大罗山区域,有了全新的定义——环大罗山科创走廊。
这里,正在打造功能完备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正在形成优势互补的高能级国家大学科技园、校地合作平台,吸引集聚着国内活跃的科创要素……它犹如一个磁场,吸纳各方跃动的创新创业因子,构建起“雨林型”创新生态体系,打造温州产业版图的“创芯”。
收缩镜头,放眼瓯越大地。在“两区”建设的火热图景中,“两个健康”温州先行“80条新政”146项具体举措加速落地,编织成一张张助企惠企之网,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厚植创新创业创造的沃土,市场主体活力竞相迸发,彰显温州“孕育企业家的标杆城市”的成色。
服务对接国家战略,温州在打响擦亮“两区”金字招牌的同时,实现了自身更大发展。今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2%,连续17个季度保持在7.5-8.5%区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5%、居全省第一;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00万户,“专精特新”培育企业入库数居全省第一……一批基础性、标志性指标持续攀升向好,让温州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环大罗山
从城市绿芯向温州“创芯”蜕变
坐拥城市“绿肺”三垟湿地和生态腹地大罗山,长久以来,大罗山区域以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示人。
一面,是高教园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浙南科技城、浙南产业集聚区等一颗颗散落在大罗山周边的明珠。另一面,是温州长期为人诟病的创新活力不足、创新质量不高、发展路径依赖的短板。
乘着“两区”建设的东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扬长补短,把环大罗山科创走廊规划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将其作为深化“两区”建设的龙头工程。
在这里,高端创新要素激情碰撞。
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来了!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来了!华中科技大学温州研究院辐射带动能力变强了!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落地,展开实质性运作。北斗产业基地、中国眼谷、中国电子(温州)信息港等一批重大项目加速落地建设。与现有浙南产业集聚区、浙南科技城、高教园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等,构建起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产学研链条,释放创新创业的“强磁场”效应。正如中科院院士、国科大副校长徐涛所言,来到温州后,深切感受到地方对科技、对人才的重视,更坚定了校地合作开花结果的信心。
在这里,创新创业梦想生根发芽。
一头连着学界、一头连着业界,国家大学科技园今年扩容9倍,建筑面积达到18万平方米,布局建设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等四大新兴产业园。甫一运行,就集聚入驻了241家初创型企业。温州聚创电气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桂初教授表示,其团队孵化面积从400平方米扩至4000平方米后,新产品销售规模今年有望继续实现翻倍增长。
物理空间扩容,催化初创企业加速破茧,创新活力的迸发,则牵引带动整个区域发展质量的提升。今年上半年,全市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45.4%,居全省第二;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208家、增长67.1%;亩均税收21万元,居全省第三,亩均增加值76.4万元,居全省第二。
助企惠企
新旧动能转换跑出加速度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两区”建设的主力军。企业数量多不多、质量高不高、活力强不强,是检验“两区”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
依托“两区”建设红利,我市厚植创业创新沃土,大力实施百企上市、千企上规、万企上云“三上”计划,让现有企业加快上规模上台阶,让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前不久,温企朝隆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金石包装有限公司入列国家工信部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朝隆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双组份热风生产线技术,让非织造布复合产品有了更多性能和功能拓展,打破进口依赖,实现国产替代。
在温州,像朝隆纺织这样抓牢关键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培育企业正呈井喷式增长,创新型企业加速破茧。上半年,全市新增上市报会企业7家、规上工业企业660家、上云企业5300家;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208家,同比去年同期增幅达67.1%,“专精特新”“小升规”培育企业入库数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市场信心持续提振,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00万户,成为继杭州之后全省第二个市场主体总量突破百万的地市。
这与我市为企业量身定制的创建“两区”先行先试政策体系和指标体系密不可分。
——精准高效实施“两个健康”温州先行“80条新政”146项具体措施和自创区“特殊政策12条”,配套实施人才新政“40条”、降本减负“42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14条”等一系列政策;
——率全国之先制定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立5个维度35个指标,其中30个指标为我市原创,形成了新时代“两个健康”温州标准,一批首创性改革事项在全省复制推广。
信心提振
打造孕育企业家的标杆城市
在温州自创区浙南产业集聚区核心区,浙江明泰控股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总监近日捋了捋公司账目,统计结果令他们欣喜,“今年以来享受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奖励等各项优惠有1000多万元全部到位,这些真金白银的惠企政策,实实在在为企业补充了新鲜血液。”
摆脱“人情社会”困扰,让企业第一时间享受政策红利,为企业创造更优发展环境,是营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题中之义,也是推进“两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像明泰这样实打实享受政策红利并及时拿到“红包”的温州民企还有很多。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刚性兑现“惠企直通车”产业政策12.6亿元,惠及近8000户次。
在“最多跑一次”改革统领下,惠企政策“直通车”不断升级,优化兑现流程和信息平台,推动实现惠企政策“一站式、无障碍”直通企业。深入开展“三服务”和“万名干部进万企”活动,截至6月底,全市“三服务”活动累计收集问题5714个,已化解销号5423个,化解率94.9%;建立了一批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有力破解企业发展中一系列堵点、难点、痛点问题。惠企政策“直通车”、为侨服务“全球通”等一批改革举措创造了“温州经验”,列入全省可复制推广工作清单。
新温州人扎根了。“温州人守信重诺,是投资合作的好伙伴。”作为一名去年“落户”温州的新温州人,招商蛇口温州公司总经理祝小青坦言,温州的城市发展格局和开放融通理念令人印象深刻,也让企业与温州各地的深入合作进一步拓展了空间,很有信心继续把温州板块做大做强。
在外温商回来了。“当初想把生产基地重新建在国内,选择落户温州的时候,身边亲友还有不同意见。”携阿联酋新材料板业产业园回温的温商姜捷说,从市领导亲自牵头抓招商抓服务,到项目签约落地的点点滴滴,一路走来充分证明回温投资的选择十分正确。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市重大产业项目谋划招引取得新突破,上半年共申报“152”项目54个,落地14个;新招引亿元以上产业项目82个,入选第一批省重大产业项目清单29个;新引进总部回归项目39个,累计实现回归税收17亿元。
“让温州始终成为企业家的盛产地、成功地、向往地,成为孕育企业家的标杆城市。”这句掷地有声的宣言,在“两区”建设的进程中愈加丰富饱满。
“两区”建设龙头舞动,更让温州再造改革开放新优势、再创高质量发展新辉煌有了新的注脚和诠释。(记者 周大正 杨世朋)
编辑:王科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