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值爆棚的“温州蓝”,是每个温州人的骄傲
仰望城市上空,碧空如洗,令人心旷神怡。 (赵用 摄)
要问过去半年间,朋友圈里刷屏最多的是什么?相信很多人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温州蓝”。颜值爆棚的“温州蓝”,是每个温州人的骄傲。据悉,今年1-6月,温州空气优良率为93.9%,比去年同期提高6.6个百分点,空气优良率居全省首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空气优良率同步增长的,是老百姓的钱袋子。上半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64元,增长8.6%,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当下,生态反哺经济已成为温州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旋律。在“两山”理论的指引下,全市农村紧扣消费升级的契机,加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输出金山银山。
念好生态经,让远方的客人留下来
对于生态大县文成来说,生态发展理念是一种引领,是最大资本。
从1998年提出“山水乐园”战略,到后来打造“生态旅游县”,再到如今加快建设“宜居宜游生态县”,文成一张蓝图绘到底,生态立县的初心始终未变。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对一个曾经“欠发达”的生态大县文成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守住绿水青山,就意味着林木不能随便砍,村民靠山难吃山。水源保护区不能任意开发,许多水上项目因此搁浅,工业发展受限,畜禽养殖业也被整治“清零”……在无工不富的今天,此前曾有不少人私下里抱怨“生态”定位像个紧箍咒,束缚了发展手脚。
然而,围绕绿水青山不能只是单一的、不可持续的、低效益的经济收获,而应是精细化的、可持续的、高效益的经济增长,这就必须要走出一条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绿色发展新路。
理清思路、明晰方向。在乡镇和农村,一批可行的旅游项目和可持续的产业正在加速布局推进,先后争取到天顶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央视微电影基地、森林氧吧小镇、国际慢城、空中花园小镇等重大平台和省市特色小镇等重大涉旅项目在文成落地生根,集休闲度假、养生康体、文化创意等为一体的生态时尚经济圈,正在逐步成形。
近年来,随着全市生态旅游优势的不断发挥,以旅游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也转化成了富民强市、转型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
绿色崛起,从卖风景至卖产品
俗话说,“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
温州依托依山傍海的资源禀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加快培育农村、农业经济新业态。
大荆平园村为乐清远近闻名的石斛专业村,借助石斛产业,当地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成为乐清市目前单类农产品电商销售额最大的一个村。
当地依托“互联网+”模式,与淘宝等电商平台合作,成立农业生态协会和大荆互联网农业产业联盟,发展“协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的产销一体化模式,促进石斛产业在一二三产中延伸。
走在“特色”之路上,温州美丽乡村产出源源不断的“美丽效益”。目前,全市建成现代农业园区346个,分别形成平阳奶牛、瑞安水产、苍南水产、乐清铁皮石斛、瓯海花卉苗木和泰顺竹木六大年产值超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集群。
“原态农业”成功挂牌新三板,实现温州农企上市零突破;乐清铁皮石斛成功入天津电交所交易,实现大宗农产品电商交易零突破;协助市农产联与苏宁易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创办集农产品、农家乐和乡村民宿与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农产联商城”等AAP平台……
激活生态红利,调整优化区域生产布局,加快培育农村新兴产业。
未来,温州将以稳粮增收、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产业链条延伸为重点,通过实施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提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实现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推动农村经济升级。
蓝图绘就,让美丽经济溢出美丽效益
唤回尘封的乡土精神家园,留下行将消逝的古村落,彰显当地独有的文化底蕴,逐渐成为温州不少乡村跨越转型的共同追求。
坐落于大罗山山脚的瓯海区茶山街道京山村,自从走上发展民宿经济的道路,古村落开始了新生蝶变。
京山村村民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迁居山下,仅剩几位老人留守。2014年,文化爱好者张金成对村中的几十间民居进行修复,改造为民宿。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民宿从零发展到几十家,游客纷至沓来。
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地还开设了不少农家饭店和农家旅馆。以往村民要把蔬菜、瓯柑等农作物挑到山下叫卖,如今在自家门口就能卖出好价钱。
在此前发布的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我市提出了“产业美”“生产美”“制度美”“生活美”“环境美”的建设五美农村的发展总标,部署以延伸农村产业链为方向,以农产品加工能力提升、农村流通网络完善、乡村休闲功能融入为重点,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农业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预计到2020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500元,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才能记得住乡愁,才能有归属感和亲近感。如今,我市正以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为主战场,以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让“美丽经济”溢出更多“美丽效益”。(记者 李中)
编辑:王科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