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旱灾,郑雪君以工作室的名义送去水和物资,还调查了当地水利问题,帮着打了30多口井,这些井被当地人称作“温州井”。
有一些人,他(她)的人生道路与所作所为,并不一定能轻易得到他人的理解。
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温州晚报副总编辑郑雪君32岁从棉纺织行业转行,到温州晚报社当记者。她做记者20年,几乎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每晚都要11点以后才回家,就算是儿子高考那年,也不例外。
她没有多少积蓄,同事买房子,只要张口,她都肯借,实在没钱可借了,她拿出房产证,“你去抵押吧”。
检察印象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者首先要接受监督,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全面推进自身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切实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
知民情,才能解民忧。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沉下身去,融入群众,熟知民情。
检察机关应加强对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的监督,努力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和权益保障的新期待。
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52岁的郑雪君几乎包揽了国家给予勤劳劳动者的所有荣誉。
她勤劳的故事,被写进了报道,写成了书,在礼堂、报告厅里面宣讲了一遍又一遍。很多人都知道了她,感动、敬佩,但不一定能够理解她。这个“拼命三娘”,她在追求什么?
儿时理想是当政治家或文学家
从18岁到32岁,她在浙江省温州市第二棉纺厂工作。从最底层的车间检验员干起,组织过“青年突击队”,常年三班连轴转,一路竞争上岗、毛遂自荐,干到了主持工作的厂党委副书记。工作14年后,预见到行业下坡路难以转寰的她辞职了。
33岁,没有专业优势的她考进了温州晚报社。她的老领导、温州晚报原总编辑胡方松说,郑雪君先后经历了多位老总,无论谁当家,无论重用还是搁置,无论是在哪个岗位上,她的工作态度都没有过一丝一毫的变化。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坚持十几年。
加班、夜班、出差、没日没夜,这是家常便饭,她是新闻工作者,已经习以为常了十几年。一天跑七八个单位,采写七八篇稿子,年见报稿件700多篇,年过三十才半路出家的她获得了全国晚报好新闻特等、一等奖,全国地市级报好新闻奖共29项。
与那些小鸟依人的女人不同,她好像从来没有属于过自己的家。她坦言:“我小时候就有个理想,要么当政治家,要么当文学家,像政治家那样为大多数人谋求利益,像文学家那样弘扬真善美。”
眼前这个又矮又瘦的女人,可能天生就不是一个围着老公孩子锅台转的家庭主妇,她的血管里也许流淌着的就是融入大时代、建功立业的一腔热血。
喜欢帮助别人,越帮越有味道
敬业勤奋,善良有爱,专注于做事情的她,很少挂念自己和小家庭,但却没有忘记想着别人。
在工厂,每当有分房指标,她都先考虑职工。尽管自己的房子只有30平方米,又旧又破,但她就是不参加分房,也始终没有分过房。在报社,休假时间一到,看到大家都想歇一歇,她一定让给别人。每年大年初一,她都要求值班,让别人的家能够过个团圆年。好多的好机会,她让了。
她说:“喜欢帮助别人做点事,越做越有味道。”
2003年,温州晚报成立了以郑雪君命名的“雪君工作室”。热线开通第一天,她就接到了300多个电话,都是找她帮着排忧解难的。“第一个电话是一位民工打来的,他的孩子因为报名迟了学校不再接收,我去做了校长的工作,最后孩子上了学。”郑雪君说,后来,还有个考了高分的女生,因为矮个子被西南某大学拒之门外,给她写了信,她找了学校、教育部,最终的结果也是好的……
十年了,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难事,一个又一个的平民百姓找到她,她为他们奔波。“外人看着有些琐碎,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说,每一件都是天大的事。”她说。
建议将重阳节设定为国家法定节日
“雪君工作室”与郑雪君的影响力都在增加。工作室推出的“不让一名贫困生失学活动”,几年下来解决了当地1.6万多名山区贫困生的读书问题;云南旱灾,郑雪君以工作室的名义送去水和物资,还调查了当地水利问题,帮着打了30多口井,这些井被当地人称作“温州井”;玉树地震,她联系包机紧急给灾区送去温州人民捐助的300万元物资……
2004年,已经是中国新闻名专栏主持人的她,谈起12年来在新闻道路上求索,真正追求的就是“做好人和作好文”。“我希望在白发苍苍的时候,人们这样评价我:一个能作好文的好人。”
郑雪君做善事、当好人,也在这个过程之中,体会着善的意义与价值。尤其是在当前这样一个缺少敬畏、缺失诚信的时代,善是不是一把应当失而复得的钥匙呢?“人与自然之间,爆发了生存危机;人在社会之中,彼此出现信任危机;人在面对自己时,又难逃一种心理困境。我想,我们这些年跑得太快了,灵魂落在了后面,道德、良知甚至正在蒙灰。”
如何拯救灵魂?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郑雪君将她对于善与德的理解,化作一份看似简单的代表建议。
百善孝为先。“孝是人性的根基。把孝道做好,当儿女是一个好儿女,做夫妻是一个好夫妻,做父母是一个好父母,当领导是一个好领导,做员工也是一个好员工。把孝道做好,道德就立起来了,德立起来,人就立起来了,人立起来,国就立起来了。所以,我建议将重阳节设定为国家法定节日,国家倡导孝道,也给孝道的实现一个载体、一个时间,在这一天里,每一个做子女的都要对父母尽孝。”郑雪君说。
守住孝道,不是寻找一种新的社会道义,而只是传统道德的回归。当站在国家的角度看待国人的精神世界时,郑雪君认为,这个看似简单的建议,也是一种着眼大局的努力,因为它最终想要拯救与守住的,是岌岌可危的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不战而胜》里写道:当中国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的文化,不再相信他们的传统,不再相信他们价值观的时候,就是美国对中国不战而胜的时候。郑雪君说,“我们这一代人,以及几代人都有责任守住我们的文化,守住我们的传统,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从我做起,做一个传承传统美德的中国人。”
醉心做事,为更多人过上幸福生活出力
郑雪君已经过了50岁了,在职业的道路上奋斗了30多年。暂时卸去她身上的职业荣誉与光环,只看一个女人对做事与为人的选择,她的老领导胡方松说,就觉得她是一个活得明白的人。
“少了一个官员郑雪君,这没有什么,当官的人多得很;少了一个记者郑雪君,对温州来说,就有些伤筋动骨了。她这样的记者,温州就一个。”胡方松说,官职是有限的,事业却可以无限。“我赞成她醉心做事,选择自己想做的事,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选择为人民群众所称道的事。”
郑雪君已经过了50岁了,协助丈夫操持家庭、抚育儿子也已经近30年了。承担了绝大多数家庭事务的丈夫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幸福从给予中来。我赞成她"活出生命意义"的方式,为别人多做点事。我是尽可能地不让妻子为家里的事情操心。”
郑雪君已经过了50岁了,女人最美好的青春过去了,女人最有活力的中年也已处尾声,现在的她比年轻的妹妹们更多地情不自禁地回首生命过往,回首自己在人生最有精力的三十年都做了什么。她说,给予最富足,付出最幸福,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我从来没有把新闻工作仅仅当成谋生的职业,因为在这个岗位上,我可以竭尽所能让那些比我苦、比我难的人感受到阳光和美好,可以亲手播种善良,点亮希望,这样的工作是值得托付终生的事业。”
全国两会闭幕后,郑雪君投入到成立雪君慈善基金会的计划当中,“把写新闻、做慈善、当代表结合起来,把有爱心、善心、仁慈之心的财富集中起来,为更多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出力。”她说。
编辑: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