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网政务频道   ->   专题资料 -->正文
“红日亭”现象 一道城市文明风景线
2014年03月11日 15:18:16来源:鹿城文明网

红日亭新貌

  温州市鹿城区免费伏茶点送清凉现象可追朔数百年以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到如今,这样的免费伏茶点已经遍布全区社区、乡村,吸引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成为道德建设的一大亮点,成为鹿城一道亮丽的文明风景线,“红日亭”现象系列公益伏茶点不仅仅是慈善的地标,而且,它是一种文化,它有传承、有发展、有创新。夏熬凉茶,冬煮热粥,风雨无阻,多年如一日地把关爱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们。一杯凉茶清凉了夏日,一碗热粥温暖了冬天,一个个免费伏茶点点亮了城市文明之灯,用慈善地标引领先进文化的社会新风尚,“红日亭”现象系列公益伏茶点已成为鹿城区慈善的地标和精神高地。

  一座亭温暖一座城,草根公益树立道德坐标

  1972年夏天,在坐落鹿城区华盖山脚下的“红日亭”,五六位退休老人自发开办了免费伏茶点,在夏天向路人免费供应伏茶。随后,在鹿城区各街镇出现60多个有组织、有规模、有地点的免费伏茶点。现在,免费伏茶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区街镇的街头巷尾。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全区大大小小的伏茶点(有社区、老人协会在夏季临时出摊的,有社会公益组织临时搭建等)共有500多处,绘出了一幅清凉又温暖的鹿城“伏茶地图”。这500多个伏茶点,大多数是在夏季为市民群众免费供应伏茶,像“红日亭”在冬季向群众免费供应热粥,“红日亭”伏茶点已经走过40年的风风雨雨。

  “红日亭”伏茶点最初有五六位老人,现在增加到26人,其中有3位已年过80,年龄最大的叶宝春老人今年已经83岁了,他们分工明确,16人分两班做服务,其余人分别负责协调、后勤采购、掌厨等任务。熬制伏茶虽然是小事,但却相当辛苦,在夏天,老人们一般两班轮流烧制伏茶,他们冒着高温酷暑,凌晨三点半钟就要开始做准备工作,有时一直要忙到下午五点,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而且在整个夏季都是这样的状况。即使这样辛苦,老人们仍然觉得十分开心。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机关干部、企业老板和各行各业志愿者也纷纷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一些市民在孩子选择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单位时,不到机关不进公司,而是把孩子送到伏茶点来,锻炼吃苦精神、培养爱心善念。

  一群人感动一座城,托起温州文明新高地

  在鹿城,人们到伏茶点喝杯茶,捐点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生活常态,几十元、几百元,几千元、几万元,捐大米、捐食用油等。无论是机关干部、普通市民、青年学生,还是在外地外国打拼的大小老板、外地来温州新居民,都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支持伏茶点。很多好心人都是到这里扔下钱就走,不愿意留下姓名,所以有时候只好用代号来代替,伏茶点的老人和志愿者格外珍惜收到的每一笔善款,生怕由于疏忽愧对了市民的好心,他们分工负责,分别担任会计、出纳、采购、监事等职责,认真记录每一笔捐助款物,并定期张榜进行了公示。

  “红日亭”伏茶点是鹿城区供应量最大的伏茶点,夏季最热的时候每天要供应伏茶8000-10000公斤。一些伏茶点专门请老中医给伏茶验方,用夏枯草、山楂、茯苓、菊花、银冬藤、紫苏等中草药,分别针对胃寒、胃酸,上火等不同体质的人熬制不同的伏茶。一些有条件熬粥施粥的伏茶点,总是把粥熬的稠稠的,热乎乎的,并配有咸蛋、油条、咸菜等小食,四季八节还会免费向路人供应芥菜饭、清明饼、端午粽、月饼、汤圆、糖糕等特色食物。“红日亭”已衍化成温州民间慈善的代名词,让人们领略温州人“敢为天下先”创业精神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了温州人的大爱。

  政府部门积极引导,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鹿城区始终鼓励更多民间力量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中来,对“红日亭”现象既高度重视、又不包办代替,直到现在,依靠广大市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来维系伏茶点的正常运转。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以及前几任市委、区委领导都到红日亭等伏茶点视察,并主动留下捐款。鹿城区有关部门和单位也积极为伏茶点提供各种便利,2011年,鹿城区文明办分别对辖区60多个免费伏茶点各送去一千元慰问金,卫生防疫部门免费为伏茶点老人办理健康证,交管部门在伏茶点附近划出斑马线。在“感动温州十大人物”评选中,授予红日亭伏茶点爱心老人特别奖,同时,荣获了2012年度“浙江骄傲”的荣誉称号。2013年4月27日,为深入宣传和弘扬“红日亭”精神的先进事迹,不断扩大“最美鹿城人”的影响力、感召力,营造全区上下从广泛发现“最美鹿城人”到人人争做“最美鹿城人”的浓厚氛围,由中共鹿城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新闻中心、五马街道联合在区行政会议中心举办“红日亭”先进事迹报告会。“红日亭”现象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民专门就此作出批示,2012年10月,中央文明办一局副局长董青带队来鹿城区对以“红日亭”为代表的免费伏茶点现象开展专题调研,组织中央文明办、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省文明办等单位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参加“红日亭道德现象”专题调研座谈会。董青对以“红日亭”为代表的鹿城区免费伏茶点现象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其打造了一道靓丽的城市文明风景线,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爱心与善念,形成了道德建设的链条,彰显了文化和精神的力量,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值得认真总结和学习推广。为扩大免费伏茶点的社会影响,鹿城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决定把“红日亭”现象作为全区精神文明建设正能量进一步做强做大,市规划设计院的青年志愿者们义务设计8套红日亭伏茶点改扩建方案。2012年12月,由鹿城区委宣传部、鹿城区文明办、温州日报联合发起的温州“慈善地标”红日亭LOGO征集评选活动,共收到各界设计稿件近220件,2013年2月25日,经网络投票与专家评委审议筛选,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研究院的设计者吴倩的作品最终入选,整件作品以双手合心迎举暖日为意象,传递出民间慈善的暖意。

  鹿城区“红日亭”现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基层群众奉献爱心善念、服务他人社会的群体道德行为,传承了中华民族仁者爱人、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体现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本要求,弘扬了新时期的雷锋精神,是推进当前公民道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生动实践。古人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鹿城免费伏茶点做的是小事、行的是小善,但却反映了市民群众“富而好礼”的真诚愿望,展示了富裕起来的市民群众对于“德”和“善”的更高追求。在鹿城,像“红日亭”现象这样带有很强鹿城特点的群体献爱、抱团行善的事情还有很多,越来越多的市民群众正在加入到社会公益、慈善救助、志愿服务的行列。在鹿城,以“红日亭”现象为代表的全民向善、全城行善的群众道德义举,正在将鹿城区每一份民间道德“微力”汇聚壮大,发出道德建设的“好声音。

  (温州市鹿城区文明办)

编辑: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