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奇葩了,学校操场上竟然养了不少鸡。”13日,有学生家长向本报新闻热线88868886反映瓯海新桥汇昌学校这一惊人“景观”。校内养鸡,鸡粪随处可见,学校环境如何保障?他担心养鸡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不利,希望学校及时整改。(温州都市报14日A12版报道)
有哲人说,“花盆是城里人对土地和祖先种植的残存记忆”。在城市里养家禽,大抵也是如此吧,也许是对农耕文明的热烈怀旧,或在后工业化时代中的黯然凭吊。汇昌学校的老师养鸡,究竟是形而上的抒情,还是单纯的节约,如其所称“学校每天都会有一些剩菜剩饭,有老师觉得浪费了可惜,于是在绿化带上养鸡,将这些剩菜剩饭拿来喂鸡”?
即便如实,也明显不妥。除了臭味熏天,嘈杂扰民,还因为脏乱可能给学生的健康造成损害。万一因此出现了禽流感,谁来承担责任?谁又能担得起责任?校方已经表示,再过几天,本学期就要结束,等学校放假学生离校后,学校会将环境清洗干净,保证下学期不再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何必等到学期结束才行动,事不宜迟,晚行动一天就可能导致不堪收拾的后果。再说,学期的最后几天往往是考试季,无论学生备考还是考试,都需要安全、健康和安静的环境,更应该果断清理。
其实,关于此事还应该引起更深入的思考,即学校不能变成养鸡场。众所周知,学者易中天有个养鸡场论,他认为,自从教育部对高校进行所谓的教学改革,也就是采取量化管理之后,中国大学变成了养鸡场。在这个鸡场里,老师根本没有心思好好做学问,好好带学生,光忙着生蛋了。从讲师变成副教授,你要生多少个蛋;从副教授升成教授,又要生多少个蛋。还规定这几个蛋要生在什么地方,比如权威刊物、核心刊物什么的。天天都在那儿数蛋……此说尽管刻薄,但比较形象,道出了当今大学的一些真相,老师确实被迫成了下蛋的鸡。如果说这是大学的怪现象,那么在中小学呢?
在中小学,老师的境况也许好一点,比如不必发表多少论文,但同样有考核压力,他们要围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转。在此情境中,就出现了一个备受诟病的现象,填鸭式教育。法国作家蒙田说过,“教育孩童首重激发兴趣和爱心,否则只是填鸭式的灌输,毫无意义可言。”填鸭式教育有两大特征,一是圈养学生,学生失去自由,被限定在某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机械学习,其任务就是学习,没有活力可言;二是学校和老师并不注重启发,而是灌输式教学。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一些老师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此培养的学生难有灵气可言。
学校不能变成养鸡场,这是教育的基本底线,也是老师的职责所在。陶行知先生提出过“六大解放思想”,即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谈;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不把他们的功课填满,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些思想在今天仍不过时,其核心观点无非是尊重孩子的自由发展,让他们欢快舒展,而不是把他们当做圈养的家禽。(文/王石川)
编辑:邱殿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