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温州市万人评机关中层和基层站所复评会在市人民大会堂多功能厅举行。经过前期网络评选,10家评议结果不理想的单位进入不满意单位述职复评阶段,进行现场“申述”。复评会邀请“两代表一委员”、考绩专家、监督员等代表组成的“百人评审团”现场打分,排名靠后的3个不满意单位将报市委市政府通报批评。(温州都市报13日A4版报道)
述职,评议,已不算官场新词,许多人并不陌生。但是如果把当今述职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那种党政系统内、走过场式的述职,那可就错了。此述职已非彼述职,首先是因为述职者面对的考评主体,已不再是以前的党政领导和泛泛的“群众”,而是“两代表一委员”、考绩专家、监督员等。因为听者不同,述职也不可能还是过去那种千篇一律的“放大成绩,回避责任”;当然评议也不再是“成绩是主流,但还有不足”式的浮泛之言。评议主体的变化,使监督由虚变实,力度由小变大。
其次,如今的述职和评议,已不是过去那种随意性很大、缺少客观标准与规范程序的行为。仅以这次“10家单位复评‘申诉’,‘百人评审团’现场打分”为例,其实只是整个活动的一个环节,前期的网络集中投票等程序已经走完,后面还要产生“复评排名后3位”以及相应处理等程序需要完成。这样的安排,因为是来自市里的统一部署,有一定的制度基础;又因为经过“前期网络投票,后10名当面申述,评审团直接打分,后3名被评议否定”的实施规则,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不客观、不真实的评议。
不难理解的是,“万人评议机关”排名靠后的部门,工作内容大多是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这是一个基本的规律。比起那些间接服务于群众的工作部门,正是这种“直接”、“直观”的特征,让他们承受着更多的“评议压力”。正因为此,“复评”的作用才尤其重要。从另一方面看,“直接”、“直观”服务群众的特性,才更应该“时刻将群众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不能无视百姓对自己“排名靠后”的评议,而应该把如何拓展服务空间、尝试新的工作评价体系,当作一项紧迫的任务来完成。
作为政府的服务对象,百姓有权利通过对身边事物的判断,从“服务终端”的角度给政府打分,有权利对政府官员的德、能、勤、绩做出评价,并通过适当的途径表达自己的评价。只要党政机关认可这一原则,“万人评议机关”这样的活动,就不仅应该长期坚持下去,而且有必要在深度和广度上逐渐增加力度。比如,评议活动能否从每年一次,增加到每半年一次或更短?这样更有利于尽早发现问题,尽快整改纠正;再比如,当前的评议还仅限于机关中层和基层站所,被评议的层次还比较低,能否扩大到市局或相当于市局的机关,以便触动的范围更大,整改的系统化保障更强呢?(文/马龙生)
编辑:邱殿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