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网政务频道   ->   时事评论   ->   温网评论 -->正文
接力募捐是对“爱心妈妈”的最好纪念
2014年01月07日 09:32:44来源:温州网-温州都市报

  瑞安市马屿镇村口村妇女主任兼计生员,去年12月24日晚8时,张林冬为同村患病村民筹集善款后,在回家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去世(温州都市报1月4日A5版报道)。

  倒在“为人民服务”路上的干部总是令人肃然起敬,孔繁森、任长霞如此,张林冬亦然。敬重她为人的、感念其善行的,自发地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汇成一股悼念大军。可以预见,随着1月7日张林冬出殡日的临近,“感动”将达到高潮。但之后呢,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还是有所行动、有所改变?在婆娑的泪眼之下,我们或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一番理性的思考。

  事实上,梳理张林冬人生的“最后几小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乡土中国的两个迥然不同的侧面:一个自然是以张林冬为代表,象征着人性、互助、奉公等的“正面”。对于早已习惯了钢筋丛林里冷漠人际的都市人来说,这种守望相助的脉脉人情味,正是乡土中国的最大魅力所在,也是城市化进程中最不该遗失的“根”。

  而另外一个,则是以酒醉后开摩托车的肇事村民张某为典型的,体现了一种承袭自传统的,普遍罔顾规则、漠视法令的陋习。不要小看这种“规则意识”的缺乏,它往往伴随着法律观念的淡薄,这恰恰是当下中国构建法治社会的最大障碍。弄得不好就可能引发重大安全事故,更有甚者,还可能像广东陆丰那样,成为纵容滋养以村庄为单位的“集团式制毒”的温床,其后果不堪设想。这一点,往往为大多数观察家所忽视。

  如果说,如何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重塑村民的“规则意识”和对法律的敬畏心,在守望乡土中国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张林冬之死”留给我们的沉重拷问,那么为村民陈仁东患白血病的儿子募集到足够的钱治病,则是她留下的遗愿。说到此处,不能不提一个细节,即“在摩托车撞飞她的那一刻,张林冬手上依然紧紧抱着爱心箱”。应该说,在这里,“爱心箱”既是一个实物,也是一种隐喻。对它的态度考验着“感动”的成色。(文/王垚烽)

  令人欣慰的是,尽管还沉浸在丧母的悲痛中,但张林冬的儿子洪端银已经表态,将接过爱心箱,继续为陈孝直募集治病钱。与此同时,在微博上,“让我们来完成张林冬的遗愿”的力量也正在汇聚。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的积极行动中,陈孝直的医药费问题一定能得到解决。而这,无疑是对“爱心妈妈”张林冬最好的纪念。

编辑:邱殿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