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些“老人倒地没人敢扶”的事,屡屡被放到网页最显眼位置夺人眼球时,上述爱心和义举,似乎有些出人意料——想不到还真有这样的好人啊!在种种社会负能量并不鲜见的背景下,对于这种好人好事的出现,人们一时回不过神,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但是,这两起“拦车获助”的好人好事,也从另一个方面告诉了我们,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流动体,好人好事从来没有因不被理解而消失。两位司机,谁也没有“概念英雄”嘴里常说的豪言壮语,可他们却都是真正的“活雷锋”。他们的“行为语言”,给社会带来了这样的昭示:好人做好事,其实只是生活中的普通人,把自己人性中最美好的那一部分,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既不需要别人上纲上线地拔高夸大,自己也没必要藏着掖着不敢示人。
在当今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曾有不少人存疑,在一个处处讲竞争、人人讲利益的市场经济时代,雷锋的价值观能有市场吗?学雷锋还有意义吗?“友善”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有一个形象的概括:不是看少数精英人物的精神境界所达到的高度,而主要看社会大众普遍相信并恪守的道德底线是什么。
底线在哪里?如何具体化?上述两位司机的行为,给出了回答。学雷锋也好,崇尚道德也罢,如何持续下去,才是当前的大问题。而两位司机的行为也在告诉我们,既不能把当好人、做好事看成可有可无的“与我无关”;也不能过于追求完美,走入“雷锋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误区。此前,王兴东委员有一个“结合《宪法》学雷锋”的提法,意思是说作为国家公民,只要把《宪法》第二章从第33条到56条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模范践行了,就是实实在在学雷锋了。这个切入点,人人都不难找。
坏人坏事的恶,可以污染社会,很多人因此而抱怨社会风气不好。但是抱怨归抱怨,我们更要反过来思考:好人好事的善,也是可以互相感染并传递的,所以更应该考虑为优化社会风气做点什么。受到别人帮助的人,感谢的话当然要说,但更重要的,还是把别人给你的温暖,再经你之手传递给别人,从而形成“助人愉己”的习惯心理。“感情上若习惯防备,寂寞就多一道围墙”,求助者相信正能量,好人们释放正能量,心心相依才成为可能,社会和谐才更有保障。如此,我们的城市才会充满温情暖意。(文/马龙生)
编辑:邱殿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