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堵死了,动都动不了。”12月12日上午8时许,家住黄龙社区的林先生开车去上班,刚驶入康兴路就被堵在了路上。林先生说,家门口的这段路早晚高峰期一般都会发生拥堵,但当天特别堵,本该几分钟的车程足足开了一个小时。当时公交车更是一辆接一辆排在路上,形成一条“长龙”,被网友戏称“公交变火车”,真是四个轮子不如两个轮子,两个轮子不如两条腿。
堵车就跟雾霾一样,已经成了各个城市绕不开的“心病”。堵车虽然烦心,但如果硬是不让车上路,恐怕只会更心烦。天津刚刚宣布,自2013年12月16日零时起,全市实行小客车增量配额指标管理,采取控制总量和适当限行的双重措施,也就是“限购+限行”——消息刚披露,就被舆论铺天盖地地质疑为“懒政”思维。可见,城市无论大小,治堵着实不易。
再不易,还得治。有几个数据,是温州需要直面的现实:来自市车管所的数据称,截至2013年3月,全市122.9万本汽车驾照中,C驾照的持有人为112.6万人,低于汽车保有量113.7万辆。温州市百万汽车保有量中,基本是由小型客车支撑的。这话说得再直接一点,温州马路上的“百万钢铁侠”,私家车为主,且还会有一个不低的增速。这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私家车多,载客率就不高,人均道路利用效率有限;二是要让有车族改变用车习惯,道德说教基本意义不大,除非公交接驳便捷舒适到令其主动放弃私车出行的地步。
黄龙康兴路堵得令人心慌,成为城市拥堵的一个典型地段。路少、人多、车多,道路资源捉襟见肘,通行效率自然就如老牛拉破车。这些年,温州在治堵上也着力不少,譬如今年共有19个断头路、拥堵点被列入全市治堵计划;相关部门还在筹划建设BRT(快速公交系统),甚至有专家推荐了3条BRT线路先行建设……只是,远水不解近渴,面对每天堵得心烦的日常出行,当地居民还是一肚子怨气、一肚子火。
“堵城”怎么治?快速公交也好、限购限行也罢,无论表面功夫还是伤筋动骨,说到底,还是在路面资源与出行刚需的供求关系上做文章。这些长远之计,当然治本,但从时效性而言,最好的办法恐怕还是构建拥堵中的新出行秩序:一是严惩违停等行为,车位再少,也不能成为无序占道的合理借口;二是提高用车效率,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引导“拼车”出行等生活方式,提高路面车辆的使用效率;三是重新布局公交出行班次,优化既有线路,错峰统筹,防止明知路堵、还偏向堵中行。
田忌赛马的故事早就告诉我们,秩序也是另一种效率。城市在治堵的时候,既要宏观前瞻,也不妨从眼前着手,利用好这一无本良方。(文/邓海建)
编辑:邱殿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