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网政务频道   ->   专题资料 -->正文
跨越 从传统信用到现代信用
2013年08月01日 10:33:17来源:浙江日报

  说到温州,人们想到的无疑是一个敢闯敢创的鲜活形象。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她以独创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短短二十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收入同时翻了五六番的神奇飞跃。

  作为辛勤的开拓者,她是浙江富庶自强的代表之一。作为勇于自省、善于自律的笃行者,她是浙江诚信的精神一脉。

  信用十一年、建设十一年,从传统信用到现代信用的转变,从“质量立市、品牌兴业”到“信用温州”战略的执行,这片热土用真心、坚韧所实现的诚信重建、升华,让我们看到了温州上下在转型发展中对物质富裕追求外,走向精神富有的嬗变!

  过去时

  诚信是基于血缘、亲缘、族源、地缘和重商主义的独特传统。

  它建立信任、创造合作,演绎出温州奋起的力量。

  追溯温州信用建设的起源,不得不提到这之间蕴含的地域文化与商业渊源。这是一座以小见大、以小搏大的城市,在没有显著的外部资源优势的背景下,她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区域特色的“温州模式”经济格局,而这种模式的初始形成的基础正是建立在家庭或家族关系上,以血缘、亲缘、族缘、地缘和情缘为基础的信任关系。这种以家庭或家族为核心形成的非正式制度约束,在温州发展的初期,帮助了许多温州人和温州企业冲破了制约各种要素流动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最终走向全国市场、拥抱世界。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克林·盖尔西克在《家族企业的繁衍》一书中提到:“家族企业从家族成员共有经历、身份及共同语言中汲取到特别的力量。当主要经营者是亲属,他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特权都来自于同一源头。口头和非口头的信息能在家庭内迅速传递。所有者兼经营者能够更随意地决定解决某一问题,而不需要向家人多作解释。配偶和兄弟姐妹则更能懂得彼此说话的主要意义及隐含着的决心和犹豫。最重要的是,在整个家庭利益的名义下,可以要求承诺,甚至是自我牺牲。”这种奋斗的精神,使得温州遍地开花的“夫妻店”、“父子店”、“兄弟公司”在更多的情况下,表现出一种团结一致、同舟共济的企业精神和文化传统。

  当这种传统沿着血缘、亲缘、地缘关系扩散流动,在不需要增加新的信息甄别成本的情况下不断衍生出新的合作关系,形成新的商业链条,各类专业人才形成的群体,无论他们始于何种“关系圈”,只要他们利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中国形成的巨大市场和温州血脉基因中善于捕捉商机和轻工业技能,就能迅速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并且从家庭工业起步的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向活跃的民营经济发展,从而形成了“温州模式”在体制和机制上的先发优势。这种优势一旦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中确立的新体制安排相结合,无疑迸发出巨大的力量,使温州很快掀开了中国历史上势不可挡的商品经济大潮。

  与此同时,在较小的范围内,以血缘、亲缘、地缘基础上形成的信用关系为支撑,温州民间金融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1993年温州民营企业融资构成中,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仅为20%,民间借贷占了40%。民间信用的规模已经是银行、信用社贷款的2倍。在流动资金中,更有72%来自民间金融。以传统信用为基础的民间金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困境,推动温州整体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随之而来的民间商会的崛起,更证明了温州传统信用文化中自治的优势,使民间商会展现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虽然遍布温州的产业集群、遍布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温州商城将温州传统的信用文化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但新的信用挑战并未停止。

  进行时

  诚信是对质量、品牌、信誉的意识觉醒。

  它是思想上的自我警示、行动上的自我规范,更是温州形象涅槃,经济发展与时俱进的重要驱动。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温州企业的交易规模和交易范围正逐渐扩大至跨区域、跨国经营,温州人的交易对象也不再是“熟人”,传统的信用关系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开始弱化。没有了道德的约束,又缺乏法律机制、体制的监管,人们对最大利益的追求就极易刺激投机取巧的举动的产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刚刚洗脚离田的少数温州农民,在最容易想到、最可能实施的致富捷径的诱惑下,生产了低劣产品甚至造假。由于传统的信用关系造成温州产品形成产业后也按血缘和亲缘关系在地缘中扩散,某一地域名称很可能就是企业产品的实际品牌。因此,部分企业产品质量低劣、信用缺失很快就演化为温州整个区域的整体失信。一时间,温州的假冒伪劣产品满天飞。劣质皮鞋在杭州武林广场遭火销毁、劣质产品在上海南京等地的商场冷遇“逐客令”、甚至远在俄罗斯的街头也出现了“反对温州货”的标语。许多优质的温州产品也不再敢贴上温州生产的标识,温州整个区域的经济、形象面临双重考验。

  痛定思痛,渴望致富、善于拼搏的温州人终于意识到诚实守信并不仅仅是在血缘、亲缘、情缘等“自己圈子人”内的责任,更是活跃于其他区域市场、建立口碑、品牌的基本操守。如果不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信用理念、只维系温州人以家或家族为核心的传统信用关系,就不能真正推动温州区域经济向更高级的市场经济形态发展,就不能适应全国范围所进行的体制变迁。长此以往,温州在市场经济初期所创造的体制优势和机制优势也会丧失殆尽。由此,一条崭新而又艰难的现代信用体系重建道路正式铺开。

  质量立市(1991~1995年)

  1991年,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质量立市”的发展战略,将产品质量与温州信誉、形象和经济健康发展的恢复联系在一起,找到了信用温州建设的直接切入口。

  为了铭记1987年8月8日在杭州武林广场的第一把火,温州矗立了一座“火烧温州劣质鞋雕塑”,以警示温州企业牢记曾经有过的惨痛教训。就是这份敢于正视问题的广阔胸襟为温州重塑信用开了良好的头,知耻而后勇,温州社会各界在政府的积极引领下开始踏上了立志“质量立市”的新征程。

  1993年,温州市委、市政府专门针对温州的质量状态和特点,一手抓打假、一手抓扶持,决定提出以质量为中心的“第二次创业”思路,建立温州市产品质量管理引导小组引导温州企业界建立“质量上则温州上;质量下则温州衰”的理念,大力宣传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温州的生命,将产品质量问题提升到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和解决。保持“打击、切断、劝导、扶持”八字方针,主动邀请国家有关部委到温州联合打假。同时通过成立市、县工业企业技改基金、增加技改基金补贴等举措强化政策对企业规范生产、提升产品质量的引导力度和扶持强度,勉励企业加快技改,建立质量品牌。

  1994年2月1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确立了“质量立市”战略,通过在全市实施“359质量系统工程”,分三年、五年、八年的阶段性努力使温州重要产品的质量逐步到达全省、全国和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外挽回温州制造的质量信誉。

  1994年8月,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温州市质量立市实施举措》,明确各方职责和奖罚办法。同年,“质量立市万人动员大会”的召开将“质量立市”推入热潮。

  由于各项配套措施得当,温州的打假与扶优并举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95年温州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88.9%,超过了浙江省水平1.27个百分点;出口商品商检合格率达98.93%,超过原定的98.5%的指标。其中温州皮鞋质量提高尤其明显,在1994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对28个省市制鞋业的统一检验中,温州皮鞋的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温州产品质量与国际接轨工作启动迅速。1995年全市已有13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分别占全省获得认证产品总数的38.2%,获得质量认证产品共计212个。产品质量提高了,企业成长,温州的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也产生了可喜效果。截至1995年,温州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到83家,销售额超亿元企业达40家。有27家企业被列为全省“五个一批”企业。温州正以新的形象走向全国。

  品牌兴业(1996~2001年)

  1996年,温州市委、市政府看到了品牌拉动企业树信誉、强质量的特殊作用,从而赋予“质量立市”以新内涵,即“质量立市、品牌兴业”。政府因势利导,及时制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者给予重奖100万元”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创品牌。

  1999年9月,在“358质量体系工程”所制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实现的情形下,温州市委、市政府依据“建设现代化新温州”的目标,公布了《温州市质量振兴实施方案(1999~2010)》和《温州市名牌兴业实施办法》,确立了全市新的质量振兴目标和实施名牌战略计划,细化了“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战略。进一步把“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活动向纵深推进。

  2000年,温州市人大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的决定》,市委、市政府召开了“质量立市、品牌兴业”的二次动员大会,全面安排进入新世纪后的质量工作,推动质量立市工作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这一阶段,温州在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主要致力于加强企业制度化、计量和质量治理等基础工作,加大技改力度,促进企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技进步。通过激励企业创造名牌,“打响温州牌,叫响温州货”,提高温州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创出了一批国家级的品牌。当“国家运动鞋批发类产品质量监视测验中心”、高低压电器检测中心、汽摩配检测中心等一批省级质检中心相继落户温州,温州产业发展的质量保障基石已然夯实。

  更值得欣喜的是,温州在这一阶段共有36家企业进入了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温州市和乐清市还分别被评为全国首批“质量立市”先进城市。

  信用温州(2002年至今)

  2002年6月6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声势浩大的信用温州动员大会。在此次动员会上,温州市委、市政府及时作出了建设“信用温州”的战略规划,明确信用是支撑温州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而信用建设则是温州的战略选择。

  2002年8月2日,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第34次会议通过了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温州市“诚信日”的决议,市委、市政府把建设“信用温州”摆在了全局性、战略性的位置。在社会信用体系的三个主体(即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中,温州坚持政府信用为基础。在政府信用建设方面,以明确职能定位,强化服务意识为主要举措,推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提升。

  2005年,温州市通过了《温州市建设现代社会信用体系规划方案》,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稳步推进。温州市的现代社会信用体系主要由8个子系统构成,包括政府守信监督机制、企业征信体系、个人征信体系、行业协会信用服务体系、失信惩罚机制、联合征信平台、信用评估体系和诚信教育工程等。为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温州市政府还决定重建一个信用信息交换平台,用以交换、共享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同时培育一个信用产品的应用市场,建成“企业信用信息交换”、“个人信用信息”、“政府信用”和“行业协会信用服务”等四大体系,完善相关地方性政策、制度及标准等三大支撑,全面提升企业的信用风险预警能力、政府的良好形象、经济的综合竞争实力和温州整体的“美誉度”。

  值得一提的是,打造信用信息资源库是温州政府在信用体系构建上的重要一步。2004年,温州市政府出台了《温州市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启动了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建设。至今,已有工商、税务、质监、社保等19家单位参加信息交换平台,系统汇集了10几万家企业的基础登记信息、200多万条企业信用信息。企业在信用交换平台上留下的信息,如同一张张“电子身份证”,其信息将为考察企业信用提供依据。

  2010年,温州将信用建设拓展到行业协会(商会)领域,下发了《关于开展行业协会信用建设试点的通知》,启动了行业协会(商会)信用建设试点工作,依托行业协会(商会)在政府和企业中的纽带作用,拓展了“信用温州”建设的新领域。目前已经有包括服装、律师等7家行业协会参加试点。

  2011年,温州建成个人信用信息系统,标志着温州信用体系建设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目前,已有16个部门和单位向系统报送信息,系统汇集了130多万条个人信用信息,内容包括法院判决不执行、欠税、酒驾、公用事业欠费等个人失信信息。系统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优势,为公务员评先评优、青年文明号评选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推动“守信受益、失信受罚”的良性信用机制的建立。

  2012年,温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强“信用温州”建设,紧密结合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制定并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工作中,并积极谋划全局性、战略性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政府主导,全方位联动,企业响应、协会助力”的信用模式在温州正蓬勃展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引导企业,维护经济秩序,更好地为企业为经济发展服务,是温州在信用建设过程中做出的重要探索。温州经验告诉我们:市场经济的信用建设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充分发挥政府的动员、组织、指导和监督的作用,信用不仅是政府的责任,而是全社会共同维护的秩序底线。

  十年磨一剑。十年的信用建设,让温州产品的品质不断提升,声誉鹊起,重塑和提振了温州区域形象。截至2012年7月,温州市拥有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43个、中国名牌产品38个,成为拥有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最多的城市之一。

  未来进行时

  当信用建设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如何使信用不但成为温州物质富裕的重要保障,更成为温州人精神富有的最佳给养,已成为温州信用的未来课题。

  行进中,信用正如一枚凝重的砝码,放进温州百姓生活的天平中,使秩序不再摇摆,稳稳地倾向向善、向真的一端;信用正如一轮朗耀的明月,使渴望精神富有的温州人与高处的皎洁对视,沉淀出对待生命的真正态度;

  它洗尽浮华、安抚躁动、过滤虚假,留给人们不仅对财富,更对心灵与尊严的妙谛。当信用静静流淌的时候,让我们一齐祝愿温州,祝福这片坦诚的土地永远跳动着山巅流水般的纯净心灵!让物质富裕,让精神富有!

编辑:邱殿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