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网政务频道 -->正文
珍贵宝塔 见证历史
2013年06月29日 09:59:12来源:温州日报

乐清东塔

  乐清真如寺石塔

平阳栖真寺石塔

瑞安观音寺塔

龙湾国安寺石塔

苍南护法寺砖塔

  国务院日前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我市共有14处文物入选,其中,古塔就达6处,分别是龙湾的国安寺石塔;乐清的东塔、真如寺石塔;瑞安的观音寺石塔;平阳的栖真寺石塔以及苍南的护法寺塔。

  温州古塔分布于除洞头外的各县(市、区),现存44座左右。温州古城是浙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内外曾经古塔遍布,历史可考者有江心屿东、西塔、妙果寺千佛塔、松台山净光塔、巽山雁塔、镇海门边的镇东塔、四营堂巷塔等。此外,由一些以塔入名的街巷,也可以知晓当年巷中还有小塔,像永塔路,因东端有古塔,又接永川路,故得名。又如东至信河街、西到天窗巷的白塔巷,因巷内百尚信胜寺有塔而得名。

  “国宝”古塔有何特征

  建于宋元时期,皆为砖石结构

  入选的温州古塔都建于宋元时期,它们也是温州乃至中国南方现存地面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比如国安寺石塔位于龙湾区皇岙村五峰山东麓国安寺前,塔壁共刻有1062尊佛像。1987年落架大修,曾出土众多珍贵文物,从出土的碑记中可以佐证,石塔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庚午(1090),八年癸酉(1093)夏竣工,历时四年。再如观音寺石塔,在瑞安市周湖村万松山南麓。现存佛像有472尊,而且刻有造像题记78条,其中字数最多的是熙宁元年(1068)六月二十一日题记,为我们了解建塔年代提供了确切的依据。由于这一时期能够保留到今天的建筑实例少之又少,所以是这一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见证。它们对研究传统建筑的技术发展和艺术追求、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有着很高的价值。

  这六处“国宝”还有个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砖石结构,按照传统形制都分为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宋塔一改唐塔以方形为主的平面格局,以六边形和八边形居多,温州这六塔的平面都是六边形,塔的台基做法都很考究,体现了宋元时期的艺术风格。

  六塔从类型上看分为两种,一种是楼阁式塔,龙湾的国安寺石塔、乐清的东塔、瑞安的观音寺石塔可归入此类;另一种则是覆钵式多宝塔,分别是乐清的真如寺石塔、平阳的栖真寺石塔、苍南的护法寺塔。这些覆钵式多宝塔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当年却是成组地布置在寺院的山门前,确立了五佛塔和七佛塔的制度。一个小塔的龛中一般只供一佛,如平阳栖真寺石塔供奉的五佛,即密教金刚界五佛:毗卢遮那佛、阿佛、宝生佛、阿弥陀佛、不空成就佛。而真如寺石塔的七佛则是毗婆尸佛、释迦牟尼尊佛、尸弃尊佛等七佛。

  温州古塔历史久远

  1700岁的罗浮双塔是省内最老的塔

  温州古塔,以西晋永嘉罗浮双塔为最早。据宋元丰十一年(1079年)《罗浮塔碑》载,西晋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最早在罗浮山立浮屠,这也是浙江省内有明确记年最早的塔,到现在已经有1700多年之久。

  塔的形象最初源于古印度,称为窣堵坡(Stupa),是印度的古墓冢形式,其形象是一个巨大的半球形的覆钵。作为一种带有纪念意义的佛教建筑,最初在丘中珍藏佛舍利和遗物。早期流入中国西藏,随着藏传佛教盛行,被称喇嘛塔。覆钵式塔传入汉地后,其造型在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中就已出现,逐步和中国文化特征的高阁建筑相融合,产生了中国的塔这一重要类型。

  唐末五代,温州的佛教传播进入一个盛行期。吴越国历代君王十分崇信佛教。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也为佛塔的建造提供了物质基础。特别是钱俶统治时期,“寺塔之建,吴越武肃倍于九国”。温州作为吴越国的重镇,佛塔的建造也是十分盛行。钱俶曾仿照印度阿育王造四万八千座宝箧印经塔。宝箧印经塔多用金、银、铜、铁铸造,外鎏以金,又名阿育王塔、金涂塔,塔身中空,用于藏经,造型上最有特色的是四角立有山花蕉叶,到宋元时盛极一时,被仿制移植到寺院中,温州江心寺就遗留有一幢石质宝箧印经塔。此外南白象塔出土的文物中也有一件漆质的宝箧印经塔。

  温州两宋时期,战乱较少波及,人口增长迅速,社会文化得到极大发展。建筑技术规范化为塔的建造提供了技术支持,建塔工艺开始成熟。而温州山明水秀的环境,也为古塔的个性注入了活力。温州宋塔开始突出地方特色,追求造型变化的韵律,构件精巧细致,有浓郁的南方古塔韵味。温州宋塔的建造还饱含了人们对佛教的虔诚,所以今天我们能在众多的宋塔中发现大量刻有捐助者名姓的砖石构件,以及大量信徒供奉于塔中的文物。

  明清开始,温州建塔的高潮落幕,塔的建造主要受科举、风水、堪舆、造园诸多因素影响,逐渐脱离了宗教的影响,日益世俗化。塔的造型也变得平实质朴、雕饰无华。像平阳文明塔重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就是为了消除平阳县科场不振、文风日下的窘况,祈求重现前朝科举鼎盛的情形。

  造型独特类型多样

  楼阁式塔和覆钵式多宝塔现存最多

  温州古塔在造型上多有独到之处,因年代、地域、造型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风格。从古塔类型来看,温州区域内现存的古塔以楼阁式塔和覆钵式多宝塔数量最多,此外还有宝箧印经塔等少数类型的塔。从材质上可分为砖木、砖、石等结构。从功能上又可分为佛塔、墓塔、风水塔、灯塔、报警塔等。

  楼阁式塔是温州古塔中体量最大、造型最丰富的塔。平面以六角形、八角形为主,采用筒体结构,内部中空,塔上设有楼层和平座,登临塔上可以在平座上观光。楼阁式塔一般选址风景优美的地点,多是青山屏列,绿水环绕。像乐清东塔位于乐成镇东皋山。北宋熙宁间(1068-1077),因九牛山石塔遭雷击毁,邑令葛逢迁建于此。南宋淳熙间(1174-1189),县令赵彦晖、袁采续建。登塔可观沧海,“东塔云烟”自古为乐成八景之一。元代文学家李孝光曾有《东塔云烟》一诗:“海月四更移塔去,天风万里擘松开。烟消日出无人到,独自看云山上来。”

  覆钵式多宝塔则是一种小型的佛塔形式,是安置多宝如来的塔。造型特点是卵形的砖石塔身加上攒尖的屋顶。其中卵形的塔身是多宝塔异于其他塔形的主要特征。约在中唐至五代间,多宝塔同覆钵式塔在形象上已经结合。到了宋代,多宝塔以供人崇拜为主要功能。或为寺院前的多宝塔,或被用作舍利塔,还可做僧人的墓塔。现存比较完整的覆钵式多宝塔分布于乐清、瑞安、平阳、苍南、瓯海,如这次入选的乐清真如寺石塔、平阳栖真寺石塔、苍南护法寺砖塔。

  风格鲜明价值独具

  很多方面填补了中国砖石塔的空白

  温州现存古塔以砖石塔居多,这同温州的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温州地处东南沿海,潮湿多雨,又多台风。木结构相对难以保留持久,砖石结构耐风雨侵蚀性能好,结构厚实,有利于古塔的保存,加上材料坚实,即使散失,也能较好地复原。例如真如寺坐落在乐清市磐石镇重石村西面一个山岙里。真如寺石塔位于真如寺前,原有七座,后历经沧桑至文革后期仅保留四座,其中三座塔顶部分缺失,仅一座完好,另三座塌圮仅存基础和一些零星部件。1994年对保留的四座进行修复,1999年利用残余部件按保留最完整的那座整体复原至原有规模。再如平阳栖真寺五佛塔,原在栖真寺放生池旁。民国时期,五佛塔所在的平台塌陷,五座塔均翻倒散架。当地农民将其部分完整构件收集,并重新拼装成四座,迁移至现址。

  温州古塔在功能上多为佛塔,相同类型的各塔之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差异化主要表现在斗栱形制、雕刻图案、屋面瓦垄等方面。主要原因是各塔是由不同的民间信徒捐建的,各自的审美观念有一定差异,建造时间上也有一定的间隔。在保持整体风格延续的同时,会出现个性化的差异。

  浙南古塔造型上一般由基座、塔身、屋面、塔刹等部位组成,忠实仿木结构的塔还在塔身上加斗栱。塔基多用须弥座式,小型塔更是使用多层须弥座造型。石塔基座最下层常见磐石,表面雕刻海浪,象征佛教“九山八海”,像龙湾国安寺千佛塔和瑞安观音寺千佛塔就是这样。

  须弥座束腰是塔装饰的重点部位。在转角处多设有束腰柱子,做成鼓凸的瓜楞状柱身,上下柱头做成仰俯莲,普遍见于各处。乐清真如寺石塔和北白象塔六角则用浮雕力士代替角柱。力土或跪或坐,足踏下枋,头顶上枋,双手或上举或撑膝,从体态到裸露肌肉,乃至面部表情,无不显现负重神态。束腰开光内常见用剔地起突和压地隐起法雕刻狮子、双狮戏球、牡丹、菊花、宝相花、如意菱花等图案。

  温州楼阁式和覆钵式的砖石塔完整地体现了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风格、建造科学,在很多方面填补了中国砖石塔的空白,在布局和装饰方面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宗教的理念,在全国范围也属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编辑:邓小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