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温州全市各地深化城市文明创建、积极提升群众精神风貌、大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批影响广泛、成效显著的优秀活动及品牌。在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之际,温州市文明办征集各地优秀活动和品牌,并予以专题展示,以突出各地精神文明建设成效,展现时代变革,展示人民群众良好的精神风貌。

“红日亭”现象成城市文明风景线

简介

夏熬凉茶,冬煮热粥,风雨无阻,多年如一日地把关爱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们。一杯凉茶清凉了夏日,一碗热粥温暖了冬天,一个个免费伏茶点点亮了城市文明之灯,用慈善地标引领先进文化的社会新风尚。以公益伏茶为主的“红日亭”现象,不仅仅是慈善的地标,它还是一种文化,它有传承、有发展、有创新。鹿城区免费伏茶点目前已经遍布全区社区、乡村,吸引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是鹿城区道德建设的一大亮点,“红日亭”现象也成为了鹿城乃至温州的一道亮丽的文明风景线。

主要做法

一、老人自发组建,奉献精神薪火相传

      1972年夏天,五六位退休老人自发在红日亭前设茶摊,向路人免费供应伏茶。46年期间,老人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志愿服务、奉献社会的精神薪火相传。现在红日亭的核心志愿者固定21人平均年龄72岁,全是自发义务地长期服务于红日亭。老人工作分工明确,14人分两班做服务,其余7人分别负责协调、后勤采购、掌厨等任务。每年,从端午到中秋节,每天供应8000到10000公斤伏茶,是温州最大的免费伏茶供应点。其余月份熬粥、提供点心,根据四时八节免费向路人提供时令小吃,从每天凌晨3点工作到下午4点,一年365天,为外来务工者、生活清贫者、孤寡老人、城市清洁工和过往行人等每天免费供应早餐。

二、融汇社会力量,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

      从开始时的五六人,到如今固定参与服务的二十余人,红日亭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与此同时,社区居民、机关干部、企业老板和各行各业志愿者也纷纷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一些市民还将孩子送到伏茶点来,锻炼吃苦精神、培养爱心善念。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近万名志愿者来红日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宣传下,辐射带动了民间公益。今年5月,红日亭和温州市招商局、温州乐扶公益基金会、温州晚报雪君工作室联合推出“2018年温州伏茶节”,在福建宁德、金华永康、台州玉环等地设立温州爱心伏茶点,把温州特有的传统将伏茶送到全国各地;7月,与交运集团、温州晚报在39个BRT设立爱心伏茶点;8月,与温州都市报开出流动伏茶车,把伏茶、绿豆汤、矿泉水等清凉食品直接送至工地、垃圾中转站等一线,致敬高温下的劳动者,目前已发放共计近万份的清凉食品。越来越多社会力量的加入,激发了更多志愿服务向善的力量,使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

三、政府部门积极引导,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为扩大免费伏茶点的社会影响,2013年,鹿城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决定把“红日亭”现象作为全区精神文明建设正能量进一步做强做大,市规划设计院的青年志愿者们义务设计8套红日亭伏茶点改扩建方案。将一座临时的简易棚,建设成一座具有江南风格的园林式“古亭”。2013年,由鹿城区委宣传部、鹿城区文明办、温州日报联合发起的温州“慈善地标”红日亭LOGO征集评选活动,共收到各界设计稿件近220件。经网络投票与专家评委审议筛选,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研究院的设计者吴倩的作品最终入选,整件作品以双手合心迎举暖日为意象,传递出民间慈善的暖意。今年4月份,由鹿城区委宣传部担任监制单位,鹿城区慈善总会、温州一心智业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鹿城区广播电视新闻中心联合摄制电影《红日亭》开拍,在今年下半年,电影将进行放映。

成效启示

      近年来,红日亭陆续获得“温州的民间道德地标”、浙江骄傲十大年度人物(集体)、全国学雷锋示范点等荣誉称号。中央文明办称赞红日亭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2017年9月份为迎接党的十九大,央视大型特别节目《还看今朝·浙江篇》中以4分钟的时长介绍了红日亭义工林志兴的故事,展现了大爱温州的浓浓人情味。今年春节,《中国日报》专门派记者来温州采访报道红日亭,并以中英文双语同步向全球推送,引起海内外数十万读者的点赞和热议。

      鹿城区“红日亭”现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基层群众奉献爱心善念、服务他人社会的群体道德行为,传承了中华民族仁者爱人、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体现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弘扬了新时期的雷锋精神,是推进当前公民道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生动实践。富而好德、富而好礼、富而好仁,所有这些行为,都是温州人朴素的价值追求,这种大爱的力量,在对温州志愿服务精神延续和升华的同时,衍生出新的时代内涵。在鹿城,以“红日亭”现象为代表的全民向善、全城行善的群众道德义举,正在将鹿城区每一份民间道德“微力”汇聚壮大,发出道德建设的“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