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网政务频道   ->   民主党派 -->正文
沈克成:解码古汉语里的“活化石”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07日来源:浙江日报

  《温州话辞典》是一部解读温州方言的权威性通用工具书,共收录9000余个字头、2800余条温州话词汇,具有可传性、可读性、可学性。温州民进会员、辞典主编沈克成已经80岁了,是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已经专注研究温州话近20年。在他看来,有了这部辞典,温州话背后的文化意义也将被更多人关注、挖掘和发扬。

  沈克成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温州方言学家,民进温州市第三届委员会委员,温州市政协第七、八届委员。先后出版《温州话》《学说温州话》《温州话词语考释》《瑞安方言曲艺韵书》《百年前温州话钩沉》温州方言专著,《温州方言文献集成》《温州话辞典》主编。

  温州话“字”“词”有迹可循

  回忆起温州方言研究,沈克成侃侃而谈,丝毫没有疲态倦容,“抢救整理温州话,成了我的夙愿和使命”。

  实际上,沈克成“自学成才”,他笑称自己“温州图书馆大学毕业”。上世纪90年代初,他发明了全国通用的汉字输入法“沈码”,名噪一时。后受到温籍著名语言学家郑张尚芳的感召,转而投入到温州方言的研究。

  “像讲天书”“难学又难懂”……听到各界对温州话的评价,沈克成倒是一脸欣然,“这也体现了其研究价值,温州话是古汉语的瑰宝。”

  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温州,是西汉时期东瓯王国的故地。沈克成研究发现,温州话整体语系形成有1500年左右,温州方言的研究记录从宋肇始,对温州打造“宋韵文化”有着历史意义。

  在《温州话辞典》里,有这样一个细节:每个汉字除了用国际音标注出温州话读音外,还注有常人难以理解的六个字,表示该字在古代语音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以“温”字为例,标注着“影魂平臻合一”。

  “这是这部辞典的精髓。”沈克成翻开一部宋代字书《广韵》娓娓道来。这是一部北宋时期官修的韵书,记载古代汉字音韵比较完善。像是一行“密码”,记者发现,对照这六个字可以检索到《广韵》里该字的发音,并且大部分的温州话音韵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这也表明该字的中古音地位。”他说。

  “温州自古为越地,讲的是古越语,越语有音没有字,现今的温州话中还有不少越语的痕迹。后越败于楚,温州先民才开始接触到汉人,讲汉语,最初讲的是江东方言,南吴语。又因地处浙闽交界,受闽语影响很大。更因为温州是个移民城市,以至于温州境内南腔北调,十里不同音。”沈克成解释。

  根据历史记载,南宋时期温州迎来文化兴盛时期,让中古音韵融入了温州方言语系。“又因古时温州交通闭塞,山水阻隔,也导致南宋时期的温州方言能较完整地保留下来。”沈克成说,考虑到温州历史文化特征和温州方言的关联性,编纂团队更加重视温州话的发掘和整理,“编好这部方言辞典,攸关子孙后代的文化传承。”

  用温州话吟诵唐诗宋词更有韵味

  保留着古音的温州话有哪些特点?翻看辞典,不难发现音标注音也很讲究。比如,一个“人”字被标注出四种发音,一个“大”字也有四种发音,每个字后还附有很多词组。

  “普通话只有四个调,温州话和唐宋音一样有八个调,即四声八调。温州话还完整保留了古汉语的全部浊音和入声调类。”沈克成说,这也是温州方言念起来文气十足、抑扬顿挫的原因。

  在编纂辞典前,沈克成曾撰写过《宋词入声韵赏析》等研究专著。他拿出书稿向记者解释,“你看,我们过去的古汉语是‘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现在普通话只保留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这也跟历史变迁有关联。沈克成说,现在的普通话,受“马背上民族”的影响,说话时要求叫得高、才能传得远,慢慢就放弃了相对低沉的浊音和相对短促的入声,“正因为温州话保留着唐宋时期的‘四声八调’、浊音和入声的特点,以及保留了古汉语‘抑扬顿挫’的美妙韵律,因此,用温州话吟诵唐诗宋词格外富有韵味。”

  耗时两年多精心编纂

  为让温州方言走出去,也让更多在外温州人听到乡音,用乡音勾起乡愁,激发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2019年4月,沈克成欣然接受了《温州话辞典》的编纂任务。在此之前,他已经先后出版了十多部温州方言专著。为了完成此次辞典编纂,他组建自己的学生团队,还邀请数位温籍语言学大咖担任顾问,并依托“温州学”文献中心共同开展。

  在团队的齐心合作下,《温州话辞典》编纂仅用了2个多月就完成了92万字的初稿。10名音韵学研究爱好者加入辞典编辑工作后,对辞典的温州话字词开展了大量的大数据纠错、词汇筛选等。

  “辞典是一部综合性的工具书,把温州话成体系地整理出来,希望能规范地交给后人使用、传承。”沈克成说。

  现在,沈克成仍笔耕不辍,还在撰写新的方言作品。“我们温州话富有魅力,古汉语成分非常多,这是研究领域取之不竭的富矿。”他更希望,温州方言在历史的长河里能不断被后人传承沿用。

  来源:浙江日报(节选)

  原标题:沈克成:解码古汉语里的“活化石”

编辑:姜珂珂 | 责任编辑:张朋杰 | 监制:阮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