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网政务频道   ->   党政要闻   ->   新闻发布 -->正文
温州坚持创新发展 实现非遗“活”的传承
2019年12月19日 17:10:00来源:温州新闻网

  12月17日,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举行2019年温州市非遗创新案例分享会暨“媒体看非遗”活动,中国文化报、浙江日报、省委宣传半月刊、青年时报、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温州新闻网等十余家媒体单位及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震、非遗处处长江树、温州市非遗中心主任杨思好以及工作人员等参会。

  会后,各家媒体单位在非遗中心副主任季海波的带领下前往温州大学发绣研究所、南塘百工馆、龙湾永昌堡以及瑞安未见山等几个非遗传承、体验基地,深入到非遗工作的一线参观调研。

  “年味温州”非遗迎春展 寻找丢失的年味

  为了更好地营造温州春节浓郁的氛围,抓住百姓年前购年货的习惯,温州市文广新局和市非遗中心于每年春节期间举办的“年味非遗”活动,通过挖掘、整合温州各种传统年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全方位展示非遗70余项非遗饮食项目,既有美味的、令我们铭记在心的温州味道,又有有趣的、可亲自参与其中的非遗体验,既有惊艳的非遗传统项目展演,又有新鲜的温州旅游形象宣传推介,充分展示文旅合并后,温州文化和旅游事业的新风采。

  这项活动使众多已经退出市场、甚至退出生活的饮食类非遗项目,创造出新的市场价值。如“矾山肉燕”制作技艺生产的肉燕产品,不断参加特色活动而引起了消费市场的青睐,一个家庭作坊年营业额可达2000万元。

  以大学院校为依托 培养非遗传承人

  温州发绣是浙江省著名的特色传统工艺品种之一,发绣作品画面质感独特、色彩淡雅悦目,体现精致、细腻的艺术风格,展现典雅高贵的艺术气质。温州市积极探索百这传承的新方式新方法,以校地合作的方式,推进非遗传承,1991年,温州师范学院(今温州大学)成立了温州市人像绣研究所(今温州市发绣研究所),温州发绣多次作为国礼赠予外国元首。

  我国从农业经济时代进入了智能时代,非遗一对一的师承方式传出现了瓶颈制约,既要努力保护非遗技艺等核心内容的不丢失,又要促进非遗的传承,温州市积极探索百这传承的新方式新方法,以校地合作的方式,推进非遗传承并取得了成效。主要通过委托大学院校代培传承人;以大学院校为依托,开设戏剧专业班、创办传统工艺传承院校、传统工艺专业班、开设工艺类专业课程、开设传统工艺研究所,打破学历、职称的限制,甚至给予事业编制,聘请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院校担任非遗传承专职教师;在大中学校内开设非遗项目研究所或保护中心等,聘请代表性传承人认培养传承人,开展研究并开展生产性保护等做法,为传承非遗项目提供了人才储备。

  率先在全国创建非遗体验基地 让非遗融入生活

  在瑞安未见山,游客们可以一边品茶,一边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古法蓝夹缬、茶染等印染技艺,在非遗体验基地,既能体会山水美景,又能体验古老技艺的魅力。一经推出市场就得到了游客的欢迎。非遗体验基地的建设开创文旅融合、非遗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相融合的新途径。

  2018年以来,温州市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新机制,率先在全国创新建设集非遗传承、传播、体验和旅游、公共文化服务为一体的非遗体验基地,在有效保护非遗的同时,拓展了非遗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推进了以非遗项目的技艺体验和研学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旅游目的地建设,创出了一条非遗保护与城乡经济建设相结合、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相融合的新路子。

  至2019年10月,温州全市共建成市非遗体验基地29个,县级非遗体验基地70多个,举办各类体验活动5836场,167万余人次参与了非遗项目技艺的沉浸式体验。

  温州有丰富的文化遗存,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2项(乐清细纹刻纸、永嘉昆剧),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瑞安市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泰顺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4项,占全国总数的2.5%,占浙江省总数的15.7%;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5项,占浙江省总数的13.2%;市非遗项目747项(保护单位918个),整体项目数居全省前列,全市县级代表性项目1450项。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7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6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733位,全市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676人,代表性传承团体10个,代表性传承群体1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宣传展示基地、生产性保护基地、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共63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72个。(记者 姜珂珂)

编辑:姜珂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