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网政务频道   ->   党政要闻   ->   新闻发布 -->正文
陈忠达:四十年曲艺人生 七百年鼓词传承
2018年01月24日 09:52:00来源:温州网

  陈忠达,1958年6月生,艺名小宝,民进会员,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获得者,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温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鹿城区文联副主席。温州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四十年曲艺人生 胸有鼓词十万句

  15岁开始学唱鼓词,16岁第一次登台演出,陈忠达学习研究温州鼓词已有四十多年。

  陈忠达的父亲陈志雄是温州老一辈曲艺家,温州鼓词界的大师。在陈忠达15岁那年,时值文革刚结束,社会仍有动荡。父亲担心年少贪玩的他会流连在外,就拿了本鼓词剧本给他,要他入行。从小耳濡目染,让陈忠达对温州鼓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真到以此为生,才知道这行有多苦。

  “当时父亲要求严格,为了让我尽早出师,凌晨3点,最迟不超过5点,我就得起床背词、练习。”一个戏本,几万字是最少的,十几万字也不在少数,陈忠达常被要求5天之内倒背如流,父亲还时不时抽查其中一二个片段,不容任何失误。“表演时得流畅地背出来,还要配合牛筋琴、边鼓等四五种乐器的演奏。”

  “听父亲唱时觉得很有趣,自己学才发现其中的辛苦。”陈忠达感言,也正因此,年少的陈忠达几次厌学,想要放弃。“我爸爸也不勉强我,让我休息几天,然后教导我艺术、人生的道理,让我知道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有毅力。”在父亲的一路指引下,他一次次坚持下来。一年后,还处于学习阶段的陈忠达第一次登台演出。他清楚地记得,当时表演的曲目是《秦香莲》,观众的反响非常热烈,让原本心里没底的他,多了不少自信,也坚定了走这行的决心。

  之后,陈忠达的生活,用他的话形容就是“从台上到床上再到台上”,每天奔波于各县的舞台,一有空就背词,“现在差不多记住十万句台词了,能够不停歇地唱上三天三夜。”数年后,陈忠达终于在曲艺界站稳脚跟。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鼓词的黄金时代。陈忠达说那时但凡鼓词的演出都能吸引大批的听众,真正是一票难求。但之后随着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兴起,鼓词等民间曲艺开始转冷。

  1996年,陈忠达下海经营鞋厂,生意兴隆,但是心中始终盼着有朝一日能重返舞台。2010年,陈忠达又重回鼓词舞台,敲着牛筋琴,拨着竹板,继续唱他心爱的鼓词。

  登上央视唱鼓词 三次提名终获牡丹奖

  牡丹奖,有着中国曲艺界“奥斯卡”之称,是我国曲艺界的最高奖项。对于曲艺演员来说,获得牡丹奖是最高荣誉。2014年,陈忠达在南京捧得第8届牡丹奖“表演奖”的奖杯,成为我市首位获此殊荣的表演艺术家。

  其实这不是陈忠达第一次参评牡丹奖。在第6届和第7届,他都有作品参加,均获得提名奖。等到第8届牡丹奖评选,陈忠达有备而来,他选择了《武松醉打蒋门神》“应战”,这个本子由卢和乐根据传统故事梗概进行创作,讲的是好汉武松为他人抱不平,借着几分醉意,痛打恶人蒋门神,夺回快活林酒店。

  这个作品表现了英雄疾恶如仇,为民除害的一身正气。舞台短短六七分钟,武戏文场的交替表演,展现了温州鼓词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鼓词艺人深厚的表演功力。2013年3月,陈忠达就曾在央视3套演唱温州鼓词《武松醉打蒋门神》,这是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温州鼓词首次登上央视。内容完整,内心戏丰富,又有外放的表演,武打动作也很精彩,比较适合用来评奖,结果也真的得了奖。

  温州鼓词,以瑞安话为唱腔,流传温州民间数百年,在温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鼓词的优势,也是硬伤所在。陈忠达前两次失利,与语言不通不无关系。比赛在浙江余杭举行,来自全国的评审,除了几位浙江省的老艺术家能听懂外,其他评委大多听得一头雾水。虽然语言不通,但是陈忠达凭借精湛的唱腔与娴熟的表演,最终跨越了语言的障碍,获得来自全国各地曲艺家的一致好评,摘得牡丹奖表演奖。

  “获得牡丹奖,这是对我这四十多年曲艺生涯的最大肯定”。温州现有一百多名鼓词艺人,陈忠达获得牡丹奖,让他的个人艺术价值得到了肯定,同时也给温州曲艺发展带来了更大的鼓励。

  栉风沐雨奔走 致力鼓词传承

  “过去,鼓词师一般从10多岁开始学艺,现在很少有小孩子学唱鼓词。”陈忠达介绍说,鼓词行业的门槛本身就比较高,既要五官端正、嗓音清亮,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天赋。但现在的年轻人很多连温州话都说不溜,“而且鼓词的唱腔节奏比较缓慢,很多年轻人也没有耐性听下去,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正如陈忠达所言,随着历史的变迁,温州鼓词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现代艺术和外来文化冲击,经受着迅速损毁、消失和流失的严峻考验,面临着后继乏人和传承困难的双重困局。

  作为温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鹿城区曲艺家协会主席,陈忠达多年来身体力行,一直致力于温州鼓词的传承与挖掘,使得这朵浙南大地的文艺奇葩保持着鲜活的生命,他希望温州曲艺能继续发展,有更多艺术家摘得牡丹奖。

  2016年2月,陈忠达在民进温州联合三支部主委陈晨的引荐之下,加入了民进。陈忠达感言,这些年来,在鼓词传承的道路上,他几乎是一个人与滚滚现代洪流做抗争,势单力薄,而加入民进以来,他不仅感受到了来自大家庭的温暖,更为他推进鼓词非遗传承增添了平台与力量。

  为了保护与传承鼓词,在社情民意反馈中,陈忠达与民进温州联合三支部主委陈晨一同提出将温州鼓词引入校园的建议。指出,希望政府启动“温州鼓词进校园”项目,通过建立项目组织机构领导小组,纳入选修课程和音乐课程,创建曲艺特色学校等措施,把温州鼓词推向校园,推动本地曲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培养一批学生爱好者,并从中发现和培养一些苗子,让温州鼓词继续发扬光大。建议得到市政协专报采用。

  为此,陈忠达与温州民进、温州市曲艺家协会一同付诸行动,在2017年4月份推出了“鼓词传承班”,邀请了12位音乐老师,教授鼓词技艺。“一来,音乐老师艺术功底强,接受能力也更强些。二来,希望通过这些年轻的新生力量,结合现代元素,将鼓词带进学校。”陈忠达说道。而在新的一年,陈忠达还将继续推出“鼓词传承班”的进阶提高班,对接受过学习的音乐教师进行深造。

  2017年,陈忠达当选为温州市十三届人大代表,为鼓词传承发声成为了他义不容辞的职责,在2017年的“两会”上,陈忠达就提出关于在温州市区建造曲艺场的建议。“文革前,单鹿城区就曾有18个曲艺场,如今已无一处可寻。”陈忠达叹惋,“鼓词的传承需要这样一个场所作为平台与纽带,将艺术文化直观地展现在大众眼前,才能增进文化与群众的亲密感,才能让古老的传统技艺重获生命力。”建造曲艺场的建议虽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从规划到建设,还要走过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为此,陈忠达表示,在今年的两会上,他还将继续提出建造曲艺场的建议。

  综合自:

  温州商报:《温州鼓词先生问鼎中国曲艺最高奖》金磊、小萍、晓春、小奈

  温州都市报:《温州鼓词艺术家陈忠达首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谢树华

编辑: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