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网政务频道   ->   时事评论   ->   温网评论 -->正文
一个温州人眼中的余姚
2013年10月12日 08:51:50来源:温州网

  10月11日上午,腾讯弹窗的一条新闻标题颇为吸引眼球:“余姚书记:大水非人力能解决”。一看这标题,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媒体的编辑真不厚道,一定又为了媒体的眼球效应而曲解新闻内容了,新闻下面的留言,果然骂声一片,不由得颇为同情起尚在水深中救援和自救的余姚政府和余姚民众,一边要承受百年一遇的洪水,一边还要承受网络如潮的口水,余姚的伙计们真的是要挺住了。

  作为一个常年生活在台风多发区的市民,对于台风这种天灾有着切身的体会,哪一年温州如果不受台风影响,人们反而会觉得颇为意外。台风总会给温州带来或大或小的损失,在我的记忆中,1994年的17号台风,2004年的“云娜”台风,2006年的“桑美”台风都曾经给温州造成过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

  常年与台风共舞的过程,使生活在温州这片土地的人们对于台风的认识与内陆乃至沿海很少遭受强台风袭击的地区的人们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认识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这个地区的人们并不畏惧台风,却深刻的认识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而也正是因为这种认识,让我对余姚人民乃至余姚政府在抗灾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感觉有话要说。

  这次“菲特”台风的强度以及其所带来的雨量并不比温州历史上这些造成惨重损失的台风要弱,但温州城市在灾后很短的时间里基本恢复了正常秩序。这一切,是温州在向大自然学习的过程中以惨重代价获得,那些对别处来说“百年一遇”的风力和降水,对于温州来说,十年里遭遇了三次。

  我们常说抗台是一项系统工程,台风来临前的防范意识和措施是这个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整个抗台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基础,如果这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抗台工作陷入全面被动往往在所难免。

  在“菲特”来临之前,正值国庆长假期间,当时台风是否会正面袭击温州是个未知数,但是因为曾经多次的惨痛教训,温州政府和人民根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温州政府机关全面停止休假,以台风正面袭击为标准进行抗台的准备工作;而温州市民同样不敢有丝毫懈怠,人们早早将阳台的花盆放入屋内,有车一族纷纷将车辆停放到地势较高的地带,我家里的老母早早将一楼不能过水的物品垫高并在冰箱准备了好几天的伙食。当我们准备好这一切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淡定的面对风雨。

  余姚虽然也常受台风影响,但按照余姚一些老人的说法,“从来没有经历见过如此的暴雨”,这说明余姚比较幸运,这种幸运也会带来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就是人们的防范意识会有所减弱,尤其是在面对未知的时候,侥幸心理往往会占据上风乃至在台风来临之际备战不足,于是我们看到风雨过后,余姚的私家车在积水中如下饺子,被困的市民缺少饮用水和必须食品的储备,这些都加大了灾后救灾工作的强度和难度。余姚市政府在回应预警延迟时承认对灾情估计不足,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客观的表述,一切都会过去,但一切绝不能忘记,相信在这次灾害过后,无论是自责中的余姚政府还是人民,其防灾意识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我看来,对于余姚政府来说,在灾难降临之后,其救援工作的开展确实做到了全力以赴,但因为前期侥幸心理导致的预警工作的延误使其救灾工作的统筹陷入两难的境地。

  在别的地区,其救灾工作的开展往往会将受困人员的解救、基础设施的功能恢复放在首位,尤其是基础设施的功能恢复关系着整个城市的复苏。但是余姚对于该项工作显然无法全力以赴,他们必须在道路完全被淹没,基础设施彻底瘫痪的极端困难条件下,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组织冲锋舟和皮划艇去为被水围困的市民送水送食品,在这样的过程中,公众看到了很多动人的事迹,这体现出当地政府以人为本、将人民的生命视为重中之重的执政理念,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拖延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救灾进度,公众对此却并不领情,由此而带来的网络口水,无疑让余姚的整个救灾过程充满了某种悲壮的色彩。

  在此衷心祝福余姚人民,同时也衷心感谢灾后救援行动中奋不顾身的工作人员,相信以后大家能做的更好。

  龙应台有那么一句话颇受推崇,“检验一个国家是不是够现代化,一场大雨足矣”,她认为“发展中国家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去发展下水道”。这次“菲特”的过境,似乎在提醒我们,即使中国的GDP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即使浙江是中国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我们依然还只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全面的现代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让我们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努力,我们会看到风雨之后的那一道彩虹。(文/陆向东)

编辑:邱殿斌